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表 | 第9-11页 |
1.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植物体内的硅 | 第11-14页 |
1.1.1 硅的吸收和转运 | 第11-12页 |
1.1.2 硅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 第12-14页 |
1.1.3 植物细胞壁上硅的种类 | 第14页 |
1.2 镉、砷的毒害作用 | 第14-21页 |
1.2.1 镉的毒害作用 | 第14-18页 |
1.2.2 砷的毒害作用 | 第18-21页 |
1.3 植物细胞表面化学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1.3.1 非损伤微测技术原位测定植物细胞表面离子内外流 | 第21-23页 |
1.3.2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形貌及凯尔文模式下测定细胞表面电势 | 第23-25页 |
2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25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3 [Si-半纤维素]配体和锌离子协同抑制水稻单细胞吸收镉离子的化学机制 | 第27-44页 |
3.1 前言 | 第27-28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28-32页 |
3.2.1 水稻悬浮细胞培养 | 第28-30页 |
3.2.2 镉离子流的测定 | 第30页 |
3.2.3 镉和锌浓度的测定 | 第30页 |
3.2.4 镉的荧光标记 | 第30-31页 |
3.2.5 原子力显微镜对细胞形貌的观察和凯尔文电势的测量 | 第31页 |
3.2.6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 | 第31页 |
3.2.7 Cd~(2+)、Zn~(2+)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31-32页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2-41页 |
3.3.1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水稻悬浮细胞镉离子流 | 第32-33页 |
3.3.2 细胞中镉离子和锌离子的浓度和分布 | 第33-35页 |
3.3.3 含硅细胞壁中镉离子和锌离子的吸附和沉淀 | 第35页 |
3.3.4 镉和锌加入后的细胞表面形貌 | 第35-38页 |
3.3.5 镉和锌加入后的细胞表面电势 | 第38-39页 |
3.3.6 与镉离子吸收和转运相关的基因相对表达 | 第39-41页 |
3.4 讨论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4页 |
4 水稻细胞表面铁膜抑制砷离子吸收的化学机制 | 第44-57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材料方法 | 第44-47页 |
4.2.1 水稻悬浮细胞的培养 | 第44-45页 |
4.2.2 细胞表面铁膜的包裹 | 第45页 |
4.2.3 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细胞表面形貌的观察以及对细胞表面的力学和电势的测定 | 第45-46页 |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细胞表面的观察 | 第46页 |
4.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铁膜价态的分析 | 第46页 |
4.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细胞表面铁膜的观察 | 第46页 |
4.2.7 荧光素双醋酸酯(FDA)-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测定细胞活性 | 第46-47页 |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7-56页 |
4.3.1 水稻单细胞的氢氧化铁的包裹效果 | 第47-48页 |
4.3.2 水稻单细胞表面的铁氧化物的纳米颗粒对细胞表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3 水稻单细胞表面铁膜的化学分析 | 第50-53页 |
4.3.4 水稻单细胞表面包裹的铁膜对其表面电势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5 铁膜以及砷离子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 讨论 | 第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7页 |
5.2 创新点 | 第57页 |
5.3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1页 |
常用仪器型号及品牌 | 第71-72页 |
个人介绍 | 第72-73页 |
教育背景 | 第72页 |
发表文章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