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7-18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2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 2.1.1 生态文明 | 第22-23页 | 
| 2.1.2 城镇化及城镇化的内涵 | 第23-24页 | 
| 2.1.3 优化发展 | 第24-25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 2.2.1 城镇化发展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 2.2.2 生态补偿理论 | 第28-29页 |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9-30页 | 
| 2.2.4 后发优势理论 | 第30-32页 | 
| 第3章 城镇化优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32-44页 | 
| 3.1 城镇化优化发展的含义 | 第32-39页 | 
| 3.1.1 城镇化优化发展的内涵 | 第32-33页 | 
| 3.1.2 城镇化优化发展的内容 | 第33-36页 | 
| 3.1.3 城镇化优化发展的特征 | 第36-37页 | 
| 3.1.4 城镇化优化发展的方向 | 第37-39页 | 
| 3.1.5 城镇化优化发展的边界 | 第39页 | 
| 3.2 城镇化优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9-44页 | 
| 3.2.1 生态价值资本转化 | 第39-40页 | 
| 3.2.2 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 | 第40-41页 | 
| 3.2.3 高端人才引进 | 第41-42页 | 
| 3.2.4 创新引领发展 | 第42-44页 | 
| 第4章 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44-56页 | 
| 4.1 渝东北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 第44-50页 | 
| 4.1.1 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的自然条件 | 第44页 | 
| 4.1.2 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 | 第44-50页 | 
| 4.2 渝东北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50-51页 | 
| 4.2.1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政区建置沿革 | 第50-51页 | 
| 4.2.2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变迁 | 第51页 | 
| 4.3 渝东北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 第51-56页 | 
| 4.3.1 生态扶贫任务艰巨 | 第51-52页 | 
| 4.3.2 产业空心化 | 第52-54页 | 
| 4.3.3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 | 第54-55页 | 
| 4.3.4 人口流失 | 第55页 | 
| 4.3.5 城市发展观念落后 | 第55-56页 | 
| 第5章 传统城镇化发展的评价分析 | 第56-64页 | 
| 5.1 变量与样本选取说明 | 第56-58页 | 
| 5.1.1 变量选取说明 | 第56-58页 | 
| 5.1.2 样本选取说明 | 第58页 | 
| 5.2 模型的检验与构建 | 第58-61页 | 
| 5.2.1 单位根检验 | 第58-59页 | 
| 5.2.2 模型形式的确定与构建 | 第59-61页 | 
| 5.3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 第6章 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综合测评 | 第64-84页 | 
| 6.1 研究方法 | 第64-66页 | 
| 6.1.1 复合指标法 | 第64页 | 
| 6.1.2 熵值法 | 第64-66页 | 
| 6.2 城镇化优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6-70页 | 
| 6.3 城镇化优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 第70-75页 | 
| 6.3.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70页 | 
| 6.3.2 数据选取及处理 | 第70-75页 | 
| 6.4 结果分析 | 第75-84页 | 
| 6.4.1 总体分析 | 第75-78页 | 
| 6.4.2 子系统分析 | 第78-84页 |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 第84-88页 | 
| 7.1 研究总结 | 第84-85页 | 
| 7.2 对策建议 | 第85-87页 | 
| 7.3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