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一、历史背景 | 第9页 |
| 二、现实背景 | 第9-10页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 一、创新之处 | 第17页 |
| 二、研究不足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一、贫困 | 第19页 |
| 二、支出型贫困 | 第19-20页 |
| 三、临时救助 | 第20页 |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一、风险社会理论 | 第20-21页 |
| 二、能力贫困理论 | 第21页 |
| 三、积极救助理论 | 第21页 |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沿革与制度衔接 | 第22-34页 |
| 第一节 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的沿革 | 第22-29页 |
| 一、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23-25页 |
| 二、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的制度框架 | 第25-28页 |
| 三、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的特点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与其他救助制度的衔接 | 第29-34页 |
| 一、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 | 第29-31页 |
| 二、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 | 第31-33页 |
| 三、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与其他救助制度的衔接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4-43页 |
| 第一节 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设计层面存在问题 | 第34-38页 |
| 一、救助门槛高 | 第34-35页 |
| 二、救助水平低 | 第35-36页 |
| 三、内容规定模糊 | 第36-37页 |
| 四、奖惩监督缺乏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实施层面存在问题 | 第38-40页 |
| 一、救助主观随意性强 | 第38-39页 |
| 二、“救急难”工作不到位 | 第39页 |
| 三、救助主体力量有限 | 第39-40页 |
| 四、救助信息不能共享 | 第40页 |
| 第三节 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 一、救助理念落后 | 第40-41页 |
| 二、制度衔接不畅 | 第41页 |
| 三、组织机构弊端 | 第41-42页 |
| 四、客观条件限制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完善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的建议 | 第43-48页 |
| 第一节 完善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理论层面的建议 | 第43-45页 |
| 一、提高立法层次,坚持依法救助 | 第43页 |
| 二、逐步取消起付线,保证救助水平 | 第43-44页 |
| 三、细化救助内容,加强制度衔接 | 第44-45页 |
| 四、健全奖惩监督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 第45页 |
| 第二节 完善南宁市临时救助制度实施层面的建议 | 第45-48页 |
| 一、贯彻积极救助理念,提高责任意识 | 第45-46页 |
| 二、落实“救急难”工作,强化机制保障 | 第46页 |
| 三、增强救助力量,实现信息共享 | 第46-47页 |
| 四、借助机构改革,着重精准发力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