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2 关于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及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4-19页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19-21页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21页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21-22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2-53页 |
3.1 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整体现状 | 第22-25页 |
3.1.1 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3.1.2 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分布 | 第23页 |
3.1.3 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竞赛现状 | 第23-24页 |
3.1.4 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输送方式 | 第24-25页 |
3.2 云南省竞技体校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分析 | 第25-37页 |
3.2.1 云南省竞技体校排球后备人才的生源 | 第25-29页 |
3.2.2 云南省竞技体校排球后备人才的训练状况 | 第29-31页 |
3.2.3 云南省竞技体校排球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 | 第31-33页 |
3.2.4 云南省竞技体校排球后备人才的竞赛状况 | 第33页 |
3.2.5 云南省竞技体校排球教练员状况 | 第33-35页 |
3.2.6 家长对云南省竞技体校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 第35-36页 |
3.2.7 云南省竞技体校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经费来源 | 第36-37页 |
3.3 云南省各地州业余体校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分析 | 第37-47页 |
3.3.1 云南省各地州业余体校排球后备人才的生源 | 第37-40页 |
3.3.2 云南省各地州业余体校排球后备人才的训练 | 第40-43页 |
3.3.3 云南省各地州业余体校排球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 | 第43-44页 |
3.3.4 云南省各地州市业余体校排球后备人才的竞赛 | 第44页 |
3.3.5 云南省各地州市业余体校教练员 | 第44-46页 |
3.3.6 家长云南省各地州市业余体校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 第46页 |
3.3.7 云南省各地州市业余体校排球培养经费来源 | 第46-47页 |
3.4 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与排球运动发达省市的对比分析 | 第47-53页 |
3.4.1 排球竞赛现状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3.4.2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48-53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53-60页 |
4.1 结论 | 第53-57页 |
4.1.1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生源问题 | 第53页 |
4.1.2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训练和竞赛 | 第53-54页 |
4.1.3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问题 | 第54-55页 |
4.1.4 学校及教练员的管理问题 | 第55页 |
4.1.5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输送体系不完善 | 第55-56页 |
4.1.6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家长的态度问题 | 第56页 |
4.1.7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问题 | 第56-57页 |
4.2 建议 | 第57-60页 |
4.2.1 拓展生源范围,加大人才输送渠道 | 第57页 |
4.2.2 建立合理的选材评价 | 第57-58页 |
4.2.3 协调学训矛盾 | 第58页 |
4.2.4 完善学校训练及比赛体系 | 第58页 |
4.2.5 开展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水平 | 第58页 |
4.2.6 和谐家长与学校关系 | 第58-59页 |
4.2.7 增加经费来源途径,优化设施设备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