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测试与符号执行相结合的漏洞发现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有指导的模糊测试 | 第10-11页 |
1.2.2 白盒模糊测试 | 第11-12页 |
1.2.3 混合符号执行 | 第12-14页 |
第2章 漏洞发现系统概述 | 第14-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页 |
2.2 系统模块构成 | 第14-15页 |
2.3 系统流程实例 | 第15-17页 |
2.4 系统局限性分析 | 第17-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模糊测试 | 第21-30页 |
3.1 模糊测试关键技术及实现 | 第22-24页 |
3.1.1 协议及文本数据的生成 | 第22-23页 |
3.1.2 异常输入数据的构造 | 第23-24页 |
3.1.3 误报自动分析 | 第24页 |
3.2 模糊器的特点 | 第24-25页 |
3.3 模糊器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3.4 模糊器模块设计实现 | 第26-28页 |
3.4.1 模糊器模块架构设计 | 第26-27页 |
3.4.2 模糊器模块组成 | 第27页 |
3.4.3 模糊器模块执行流程 | 第27-28页 |
3.5 模糊器跳转到符号执行 | 第28-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混合符号执行 | 第30-42页 |
4.1 符号执行引擎 | 第30页 |
4.2 符号执行关键技术及实现 | 第30-36页 |
4.2.1 代码插桩 | 第30-32页 |
4.2.2 符号树生成 | 第32-33页 |
4.2.3 约束生成 | 第33页 |
4.2.4 路径空间探索 | 第33-35页 |
4.2.5 约束条件优化 | 第35-36页 |
4.3 符号执行的局限性 | 第36-37页 |
4.4 漏洞发现系统符号执行设计及优化 | 第37-41页 |
4.4.1 符号执行前的预约束控制 | 第38-39页 |
4.4.2 引入缓存探索器 | 第39-40页 |
4.4.3 符号执行中的地址转换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漏洞发现系统任务管理 | 第42-46页 |
5.1 系统配置管理 | 第42页 |
5.2 模糊器到符号执行过程 | 第42-43页 |
5.3 任务协作中的数据流转移 | 第43-4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6章 漏洞发现系统评估实验 | 第46-58页 |
6.1 实验数据集 | 第46页 |
6.2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6.3 漏洞发现量比较 | 第47-49页 |
6.4 状态转移覆盖分析 | 第49-50页 |
6.5 程序隔区覆盖分析 | 第50-52页 |
6.6 具体实例分析 | 第52-5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