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团头鲂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团头鲂及其主要病害 | 第11页 |
1.2 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研究 | 第11-14页 |
1.2.1 嗜水气单胞菌 | 第11-12页 |
1.2.2 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因子及外毒素 | 第12页 |
1.2.3 粘附因子 | 第12-13页 |
1.2.3.1 菌毛 | 第12页 |
1.2.3.2 外膜蛋白 | 第12-13页 |
1.2.3.3 S层蛋白 | 第13页 |
1.2.3.4 脂多糖 | 第13页 |
1.2.4 外毒素 | 第13-14页 |
1.2.4.1 气溶素 | 第13页 |
1.2.4.2 溶血素 | 第13-14页 |
1.2.4.3 肠毒素 | 第14页 |
1.2.5 胞外产物 | 第14页 |
1.2.5.1 胞外蛋白酶 | 第14页 |
1.3 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生化鉴定 | 第14页 |
1.3.2 免疫学检测 | 第14页 |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4-15页 |
1.4 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 | 第15页 |
1.4.1 耐药性类型 | 第15页 |
1.4.2 出现耐药性的原因 | 第15页 |
1.5 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治 | 第15-16页 |
1.5.1 药物控制 | 第15页 |
1.5.2 免疫控制 | 第15-16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团头鲂出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8-2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调查采集 | 第18页 |
2.1.2 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1.3 方法 | 第19页 |
2.2 结果 | 第19-20页 |
2.2.1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9-20页 |
2.2.1.1 地域分布 | 第19页 |
2.2.1.2 普查情况表 | 第19-20页 |
2.2.1.3 疾病流行温度和症状 | 第20页 |
2.3 讨论 | 第20-23页 |
第3章 团头鲂出血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人工回感试验 | 第23-31页 |
3.1 材料 | 第23-24页 |
3.1.1 病鱼来源 | 第23-24页 |
3.1.2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1.2.1 材料试剂 | 第24页 |
3.1.2.2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3.2 方法 | 第24-25页 |
3.2.1 细菌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4页 |
3.2.2 分离菌形态观察 | 第24-25页 |
3.2.3 分离菌人工感染试验 | 第25页 |
3.2.4 API生理生化试验 | 第25页 |
3.3 结果 | 第25-29页 |
3.3.1 菌落形态特征 | 第25-27页 |
3.3.2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3.3.3 API生理生化结果 | 第28-29页 |
3.4 讨论 | 第29-31页 |
第4章 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及耐药性研究 | 第31-3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4.1.1 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31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4.1.3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4.1.4 抗菌药物 | 第32页 |
4.2 方法 | 第32-33页 |
4.2.1 药敏试验 | 第32-33页 |
4.2.2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度 | 第33页 |
4.2.3 抗菌药物MIC的测度 | 第33页 |
4.3 结果 | 第33-35页 |
4.3.1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4.3.2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34页 |
4.3.3 抗菌药物MIC的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4.4 讨论 | 第35-38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附录A: 缩略词表 | 第47-48页 |
附录B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