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HR是植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 第16-18页 |
1.1.1 HR的定义 | 第16-17页 |
1.1.2 HR与植物免疫反应的Z-模型 | 第17-18页 |
1.2 病毒侵染诱导HR的研究 | 第18-22页 |
1.2.1 植物应对病毒的免疫反应 | 第18-19页 |
1.2.2 病毒侵染诱导HR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2.3 双生病毒侵染诱导HR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1.2.3.1 双生病毒的分类和基因组结构 | 第20-21页 |
1.2.3.2 双生病毒编码HR效应子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3 E3泛素连接酶参与调控植物的免疫反应 | 第22-26页 |
1.3.1 E3泛素连接酶概况 | 第22-23页 |
1.3.2 E3泛素连接酶参与植物-病原物互作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2.1 材料 | 第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菌株和载体 | 第26页 |
2.1.3 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2.1.4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26页 |
2.2 常规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2.1 培养基配制方法 | 第26-27页 |
2.2.1.1 LB培养基 | 第26-27页 |
2.2.1.2 YEP培养基 | 第27页 |
2.2.1.3 麦康凯培养基 | 第27页 |
2.2.2 常规分子克隆实验技术 | 第27-31页 |
2.2.2.1 普通PCR反应 | 第27-28页 |
2.2.2.2 高保真PCR反应 | 第28页 |
2.2.2.3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28-29页 |
2.2.2.4 连接与酶切 | 第29-30页 |
2.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 | 第30页 |
2.2.2.6 质粒小量提取 | 第30-31页 |
2.3 农杆菌相关实验技术 | 第31-32页 |
2.3.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1页 |
2.3.2 电击转化 | 第31-32页 |
2.3.3 农杆菌瞬时浸润 | 第32页 |
2.4 植物叶片总RNA提取 | 第32-33页 |
2.5 RT-PCR和qRT-PCR | 第33-35页 |
2.5.1 RT-PCR | 第33-34页 |
2.5.2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 | 第34-35页 |
2.6 蛋白实验相关技术 | 第35-37页 |
2.6.1 叶片总蛋白提取 | 第35页 |
2.6.2 SDS-PAGE | 第35页 |
2.6.3 Western blot技术 | 第35-37页 |
2.6.3.1 电转移 | 第35-36页 |
2.6.3.2 Western印记分析 | 第36-37页 |
2.7 酵母双杂交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本氏烟NbRFP对ODV RepA诱导HR的影响 | 第38-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3.1.1 材料 | 第38-39页 |
3.1.2 引物 | 第39-40页 |
3.1.3 方法 | 第40-43页 |
3.1.3.1 酵母转化(LiAc法) | 第40-41页 |
3.1.3.2 蛋白的酵母互作验证 | 第41页 |
3.1.3.3 同源序列比对及功能域分析 | 第41页 |
3.1.3.4 TRV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 第41-42页 |
3.1.3.5 qRT-PCR分析 | 第42页 |
3.1.3.6 NbRFP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42页 |
3.1.3.7 转基因过表达及阳性鉴定 | 第42页 |
3.1.3.8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 | 第42-43页 |
3.1.3.9 免疫沉淀反应(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 | 第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9页 |
3.2.1 NbRFP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3-47页 |
3.2.2 酵母双杂验证NbRFP蛋白与RepA的互作 | 第47-48页 |
3.2.3 BiFC验证NbRFP与RepA蛋白在植物体内的互作 | 第48-49页 |
3.2.4 Co-IP验证NbRFP与RepA蛋白在植物体内的互作 | 第49页 |
3.2.5 NbRFP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49-50页 |
3.2.6 NbRFP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50-51页 |
3.2.7 RepA蛋白显著上调NbRFP mRNA的表达水平 | 第51页 |
3.2.8 沉默NbRFP对RepA诱导HR的影响 | 第51-54页 |
3.2.9 过表达NbRFP对RepA诱导HR的影响 | 第54-57页 |
3.2.10 NbRFP与RepA蛋白互作结构域的鉴定 | 第57-59页 |
3.2.11 NbRFP的RING finger domain对RepA诱导HR的影响 | 第59页 |
3.3 讨论 | 第59-62页 |
第四章 过表达NbRFP后ODV RepA诱导HR的表达谱分析 | 第62-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2-70页 |
4.1.1 材料 | 第62-64页 |
4.1.2 方法 | 第64-70页 |
4.1.2.1 接种和取样 | 第64-65页 |
4.1.2.2 建立文库和测序 | 第65-66页 |
4.1.2.3 标准信息分析流程 | 第66-7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4.2.1 数据比对和质控 | 第70页 |
4.2.2 基因定量分析 | 第70-71页 |
4.2.3 生物学重复的样品表达谱测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72页 |
4.2.4 显著差异基因分析 | 第72-75页 |
4.2.5 差异基因的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75-77页 |
4.2.6 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77-78页 |
4.3 讨论 | 第78-81页 |
第五章 全文小结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附录Ⅰ 常用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与仪器 | 第90-92页 |
附录Ⅱ 常用缓冲液配方 | 第92-98页 |
附录Ⅲ 本论文中所用术语缩写与中英文对照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