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锂硫电池的简介 | 第16-19页 |
1.2.1 锂硫电池的机理 | 第16-17页 |
1.2.2 锂硫电池的挑战 | 第17-19页 |
1.3 正极材料的设计 | 第19-29页 |
1.3.1 硫-碳(S/C)复合材料 | 第19-24页 |
1.3.2 硫和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24页 |
1.3.3 硫和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 | 第24-25页 |
1.3.4 硫化锂正极材料 | 第25-26页 |
1.3.5 锂硒正极材料 | 第26-28页 |
1.3.6 锂碲正极材料 | 第28-29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测试表征 | 第31-3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32-35页 |
2.3.1 X射线衍射 | 第32-33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3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3-34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4页 |
2.3.5 拉曼光谱 | 第34页 |
2.3.6 热重分析 | 第34-35页 |
2.3.7 比表面积分析 | 第35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2.4.1 循环伏安曲线 | 第35-36页 |
2.4.2 电化学阻抗 | 第36页 |
2.4.3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6页 |
2.5 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硫正极的改性及研究 | 第37-59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硫@褶皱石墨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8-44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38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3.2.3 本节小结 | 第43-44页 |
3.3 三维CNT/石墨烯/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4-50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44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3.3.3 本节小结 | 第50页 |
3.4 核壳结构碳@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0-57页 |
3.4.1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3.4.3 本节小结 | 第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硫化锂正极的改性及研究 | 第59-83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高柔性三维石墨烯/硫化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0-67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60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4.2.3 本节小结 | 第66-67页 |
4.3 三维CNT/石墨烯/硫化锂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7-74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67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4.3.3 本节小结 | 第74页 |
4.4 纳米多孔的碳-钴-氮/硫化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74-81页 |
4.4.1 实验部分 | 第74-75页 |
4.4.2 结果与讨论 | 第75-81页 |
4.4.3 本节小结 | 第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硒正极的改性及研究 | 第83-100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三维石墨烯-CNT@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84-90页 |
5.2.1 实验部分 | 第84页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84-90页 |
5.2.3 本节小结 | 第90页 |
5.3 三维层级碳-钴-氮/硒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90-99页 |
5.3.1 实验部分 | 第90-91页 |
5.3.2 结果与讨论 | 第91-98页 |
5.3.3 本节小结 | 第98-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碲正极的改性及研究 | 第100-118页 |
6.1 引言 | 第100-101页 |
6.2 三维层级还原氧化石墨烯/碲纳米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01-107页 |
6.2.1 实验部分 | 第101页 |
6.2.2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7页 |
6.2.3 本节小结 | 第107页 |
6.3 纳米多孔的碲@碳-钴-氮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07-116页 |
6.3.1 实验部分 | 第107-108页 |
6.3.2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6页 |
6.3.3 本节小结 | 第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18-121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