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绪论 | 第10页 |
1.2 水污染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1.2.1 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 | 第10页 |
1.2.2 有机染料对水体的污染 | 第10-11页 |
1.3 常用的水污染治理措施 | 第11-14页 |
1.3.1 物理处理法 | 第11-13页 |
1.3.2 化学处理法 | 第13页 |
1.3.3 生物处理法 | 第13-14页 |
1.4 二维纳米材料 | 第14-16页 |
1.4.1 二维纳米材料简介 | 第14-15页 |
1.4.2 二硫化钼(MoS_2)及其环境应用 | 第15页 |
1.4.3 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及其环境应用 | 第15-16页 |
1.5 贻贝仿生化学概述 | 第16-17页 |
1.5.1 多巴胺及其衍生物的氧化自聚 | 第16-17页 |
1.5.2 基于多巴胺涂层的进一步表面功能化 | 第17页 |
1.6 课题研究简介 | 第17-20页 |
1.6.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二硫化钼(MoS_2)的贻贝仿生功能化及其对水中Cu~(2+)的吸附研究 | 第22-40页 |
2.1 前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6页 |
2.2.1 实验所需试剂 | 第23-24页 |
2.2.2 MoS_2@PDA@PAM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3 样品的表征 | 第25页 |
2.2.4 MoS_2@PDA@PAM对水中Cu~(2+)的吸附实验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7页 |
2.3.1 样品表征的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2.3.2 吸附时间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29-32页 |
2.3.3 初始Cu~(2+)浓度的影响及等温吸附分析 | 第32-35页 |
2.3.4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5 温度的影响及热力学分析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三章 运用贻贝仿生功能化制备PDOPA-f-LDH复合材料及其对水中亚甲基蓝吸附的研究 | 第40-56页 |
3.1 前言 | 第40-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 实验所需试剂 | 第42页 |
3.2.2 PDOPA-f-LDH的制备 | 第42页 |
3.2.3 样品的表征 | 第42-43页 |
3.2.4 PDOPA-f-LDH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3.3.1 样品表征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3.3.2 吸附时间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7-49页 |
3.3.3 初始亚甲基蓝浓度的影响及等温线分析 | 第49-51页 |
3.3.4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5 温度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52-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运用贻贝仿生功能化制备制备LDH-PP@TA复合材料及其对水中Cu~(2+)的吸附研究 | 第56-72页 |
4.1 前言 | 第56-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4.2.1 实验所需试剂 | 第57-58页 |
4.2.2 LDH-PP@TA的制备 | 第58页 |
4.2.3 样品的表征 | 第58-59页 |
4.2.4 LDH-PP@TA对水中Cu~(2+)的吸附实验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0页 |
4.3.1 样品表征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4.3.2 吸附时间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63-65页 |
4.3.3 初始Cu~(2+)浓度的影响及等温线分析 | 第65-68页 |
4.3.4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5 温度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同类吸附材料比较 | 第73页 |
创新点 | 第73-74页 |
研究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