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7-19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分配理论的认识 | 第19-32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来源 | 第19-24页 |
2.1.1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思想 | 第19-22页 |
2.1.2 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思想 | 第22-24页 |
2.2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4-28页 |
2.2.1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 第24-25页 |
2.2.2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 第25-27页 |
2.2.3 确立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原则 | 第27-28页 |
2.3 列宁、斯大林的分配思想 | 第28-32页 |
2.3.1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28-30页 |
2.3.2 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30-32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 | 第32-53页 |
3.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探索与丰富 | 第32-36页 |
3.1.1 初步确立按劳分配原则 | 第32-33页 |
3.1.2 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 | 第33-34页 |
3.1.3 实行固定工资制和工分制 | 第34-36页 |
3.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 第36-40页 |
3.2.1 坚持按劳分配制度 | 第36-38页 |
3.2.2 打破平均主义桎梏 | 第38-39页 |
3.2.3 确立共同富裕目标 | 第39-40页 |
3.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探索与补充 | 第40-44页 |
3.3.1 推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第40-41页 |
3.3.2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第41-42页 |
3.3.3 扩大中等收入比重 | 第42-44页 |
3.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探索与深化 | 第44-47页 |
3.4.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 第44-45页 |
3.4.2 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 | 第45-46页 |
3.4.3 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 第46-47页 |
3.5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 第47-53页 |
3.5.1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 第48-49页 |
3.5.2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 第49-50页 |
3.5.3 深入落实推进精准扶贫 | 第50-53页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当代启示 | 第53-62页 |
4.1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 第53-55页 |
4.1.1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 | 第53-54页 |
4.1.2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 第54-55页 |
4.2 继续完善分配制度改革 | 第55-58页 |
4.2.1 完善初次分配制度 | 第56-57页 |
4.2.2 健全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制度 | 第57-58页 |
4.3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第58-62页 |
4.3.1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第59-60页 |
4.3.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