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基本概述 | 第21-31页 |
2.1 民生思想的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民生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1.2 民生思想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 | 第23页 |
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3-31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 第24-25页 |
2.2.2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 第25-26页 |
2.2.3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 第26-28页 |
2.2.4 毛泽东的民生建设思想 | 第28-29页 |
2.2.5 近现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思想 | 第29-31页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31-43页 |
3.1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 第31-34页 |
3.1.1 共同富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价值目标 | 第31-32页 |
3.1.2 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手段 | 第32-33页 |
3.1.3 “三步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安排 | 第33页 |
3.1.4 “三个有利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标准 | 第33-34页 |
3.2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 第34-36页 |
3.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善民生的理论先导 | 第34-35页 |
3.2.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改善民生的价值目标 | 第35页 |
3.2.3 重视农业问题和国企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 第35-36页 |
3.2.4 “新三步走”是改善民生的具体路径 | 第36页 |
3.3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 第36-39页 |
3.3.1 科学发展观是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37页 |
3.3.2 构建和谐社会是民生建设的战略目标 | 第37-38页 |
3.3.3 “五有”社会建设是民生建设的具体内容 | 第38-39页 |
3.3.4 “三民”思想是民生建设的衡量标准 | 第39页 |
3.4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 第39-43页 |
3.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价值追求 | 第40页 |
3.4.2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本前提 | 第40-41页 |
3.4.3 增强党的建设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组织保障 | 第41页 |
3.4.4 精准扶贫脱贫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必要环节 | 第41-43页 |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特色 | 第43-54页 |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政治向度 | 第43-46页 |
4.1.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 | 第43-44页 |
4.1.2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44-45页 |
4.1.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宗旨 | 第45-46页 |
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经济向度 | 第46-49页 |
4.2.1 始终坚持搞好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47-48页 |
4.2.2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48-49页 |
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社会向度 | 第49-51页 |
4.3.1 始终坚持发展好社会建设 | 第49-51页 |
4.3.2 始终坚持实现好制度建设 | 第51页 |
4.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目标向度 | 第51-54页 |
4.4.1 始终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 第51-53页 |
4.4.2 始终坚持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 第53-54页 |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4-60页 |
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54-56页 |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 第54-55页 |
5.1.2 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 第55-56页 |
5.1.3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体系 | 第56页 |
5.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56-60页 |
5.2.1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 第57-58页 |
5.2.2 增强了我国民生建设事业的现实基础 | 第58页 |
5.2.3 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