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互联网舆论场域博弈现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8页
    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3 文献综述第9-12页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2-13页
    1.5 本文章节结构第13-14页
2 互联网舆论场域多元舆论博弈格局第14-19页
    2.1 互联网舆论场域的基本属性第14页
    2.2 多个舆论场的并存呈现多元舆论博弈格局第14-16页
        2.2.1 互联网场域与其他舆论场域融合互动第14-15页
        2.2.2 互联网舆论场域内多元舆论主体第15页
        2.2.3 舆论场域内外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与差异化第15-16页
    2.3 以网络群体性事件为突破点的舆论博弈第16-19页
        2.3.1 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线演化过程第17页
        2.3.2 博弈演变机制第17-19页
3 心理层面的博弈演变第19-25页
    3.1 舆论心理场域博弈的基本原理第19页
    3.2 舆论惯性第19-20页
        3.2.1 个体的孤独与集体的狂欢第19-20页
        3.2.2 多元舆论主体之间的刻板印象第20页
    3.3 博弈现象及策略第20-25页
        3.3.1 隐匿避责和实名认证第20-21页
        3.3.2 围观共情与即时回应第21-23页
        3.3.3 群体极化与话语引导第23页
        3.3.4 民意对抗与舆论引导第23-25页
4 技术层面的博弈演变第25-34页
    4.1 舆论技术场域博弈的基本原理第25页
    4.2 技术惯习第25-28页
        4.2.1 搜索引擎技术第25-26页
        4.2.2 信息屏蔽技术第26-27页
        4.2.3 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第27-28页
        4.2.4 倾向性分析技术第28页
    4.3 博弈策略: 话语表达抢夺话语权第28-30页
        4.3.1 公众第28-29页
        4.3.2 媒体第29-30页
        4.3.3 政府第30页
    4.4 案例分析第30-34页
5 社会层面的博弈演变第34-42页
    5.1 舆论社会场域博弈的基本原理第34-35页
    5.2 政治场第35-37页
    5.3 经济场第37-40页
    5.4 文化场第40-42页
6 互联网舆论场域博弈现象的思考第42-49页
    6.1 研究结论第42-45页
        6.1.1 动态博弈中信息不对称、技术实力不对等第42-43页
        6.1.2 政府的态度和行动战略具有重要影响力第43-44页
        6.1.3 作为工具也作为参与者的媒体左右博弈力量第44-45页
    6.2 博弈策略: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第45-47页
        6.2.1 官方适应新的角色转变第45-46页
        6.2.2 全民提高媒介素养第46-47页
        6.2.3 媒体重塑社会责任感第47页
    6.3 博弈探索:资源、技术到制度的有效整合第47-49页
7 结语与研究不足第49-50页
    7.1 结语第49页
    7.2 研究不足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第53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地域文化的博物馆基本陈列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下一篇:“百视通新媒体”的平台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