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23页 |
| 1.1 纳米及纳米材料 | 第10-12页 |
| 1.2 纳米颗粒物在环境中的生物毒性效应 | 第12-14页 |
| 1.3 组学技术在生物环境效应中的研究 | 第14-18页 |
| 1.3.1 组学技术及其发展 | 第14-16页 |
| 1.3.2 组学技术的分析手段和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 1.3.3 组学技术在环境生物效应领域的运用 | 第18页 |
| 1.4 选择模式生物 | 第18-19页 |
| 1.5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1.7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6页 |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3-25页 |
| 2.1.1 仪器 | 第23-24页 |
| 2.1.2 试剂 | 第24-25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 2.2.1 nC60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26页 |
| 2.2.2 AgNPs的表征 | 第26页 |
| 2.2.3 斜生栅藻的培养 | 第26-27页 |
| 2.2.4 大型溞的培养 | 第27-28页 |
| 2.2.5 nC60对大型溞的毒性实验 | 第28-29页 |
| 2.2.6 AgNPs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实验 | 第29页 |
| 2.3 大型溞的氧化应激效应的表征 | 第29-31页 |
| 2.3.1 大型溞总蛋白的提取与测定 | 第29-30页 |
| 2.3.2 多种氧化应激酶的检测及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 2.4 转录组学测定 | 第31-34页 |
| 2.4.1 Illumina测序提取RNA并构建基因文库 | 第31-32页 |
| 2.4.2 转录组分类注释以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32-34页 |
| 2.5 代谢组学测定 | 第34-36页 |
| 2.5.1 非靶向代谢产物检测 | 第34-35页 |
| 2.5.2 代谢产物鉴定与分析 | 第35-36页 |
| 3 低浓度nC60对大型溞氧化应激的Hormesis效应 | 第36-40页 |
| 3.1 nC60的表征 | 第36页 |
| 3.2 大型溞长期暴露于nC60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 | 第36-3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低浓度nC60对大型溞生长的转录组学分析 | 第40-52页 |
| 4.1 nC60表征 | 第40页 |
| 4.2 转录组分析 | 第40-51页 |
| 4.2.1 大型溞转录组从头组装统计数据 | 第40-41页 |
| 4.2.2 大型溞Unigenes的功能注释 | 第41-44页 |
| 4.2.3 大型溞表达差异Unigenes的检测 | 第44-45页 |
| 4.2.4 大型溞表达差异Unigenes的富集分析 | 第45-48页 |
| 4.2.5 大型溞表达差异基因的KEGG分析 | 第48-51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长期低计量AgNPs对斜生栅藻代谢产物的Hormesis效应分析 | 第52-63页 |
| 5.1 AgNPs表征 | 第52-53页 |
| 5.2 代谢产物鉴定 | 第53-57页 |
| 5.3 同一时间不同浓度下斜生栅藻代谢产物变化情况 | 第57页 |
| 5.4 代谢产物功能分析 | 第57-6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