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对象与时间跨度 | 第11-12页 |
1.2.1 对象界定 | 第11-12页 |
1.2.2 时间跨度 | 第12页 |
1.3 相关文献与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相关文史资料 | 第12-14页 |
1.3.2 相关专著、论文 | 第14页 |
1.3.3 当代研究缺憾与文史资料特征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由水而生:莫愁湖的形成 | 第16-27页 |
2.1 莫愁湖形成的自然背景 | 第16-18页 |
2.1.1 古长江河道淤塞、秦淮河出江口提供莫愁湖形成的基础 | 第16-17页 |
2.1.2 宋元时期长江西迁、秦淮河道缩减孕育莫愁湖等池沼 | 第17-18页 |
2.2 城西水系中的莫愁湖:莫愁湖如何成为城西水系的一部分 | 第18-23页 |
2.2.1 城市西侧水系格局的确立 | 第18-23页 |
2.2.2 西侧城水格局中的莫愁湖——江、城、湖、河、城 | 第23页 |
2.3 城西水系格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23-26页 |
2.3.1 城西西侧水系对兵防及军事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2 水系格局使城市西侧具有运输中转及服务于主城区的地理条件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与水相望——以自然风景为主导的莫愁湖 | 第27-67页 |
3.1 依托自然风景的私家水域 | 第27-36页 |
3.1.1 成为私人家业的莫愁湖园 | 第27-31页 |
3.1.2 莫愁湖从大量江滩湖泊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 第31-35页 |
3.1.3 特定人群使用,城西水系中的闹中取静 | 第35-36页 |
3.2 楼馆的荒废与文字的繁盛 | 第36-42页 |
3.2.1 灾害不断使楼馆不可长立,莫愁湖楼馆时常处于荒芜状态 | 第36-38页 |
3.2.2 文字中频繁出现的莫愁湖意向 | 第38-42页 |
3.3 金陵名胜:私园的开放 | 第42-56页 |
3.3.1 清以来的几次重修 | 第42-54页 |
3.3.2 私人管理模式的瓦解使游览人群增加 | 第54-55页 |
3.3.3 富有特色的公共活动——挑菜会 | 第55-56页 |
3.4 莫愁湖的公共化:民国时期的公园 | 第56-64页 |
3.4.1 纪念空间的加入——粤军殉难烈士墓 | 第56-59页 |
3.4.2 《首都计划》等官方政策影响下的莫愁湖 | 第59-64页 |
3.5 莫愁湖功能的混杂化 | 第64-66页 |
3.5.1 棚户区的聚集 | 第64-65页 |
3.5.2 水域环境的不断恶化,湖园领地遭蚕食 | 第65-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水湖相隔:人工造景与莫愁湖风景的城市化 | 第67-92页 |
4.1 水域疏浚与水闸建设 | 第67-71页 |
4.1.1 水域承载力的提升——湖盆疏浚及扩大 | 第67-69页 |
4.1.2 从自然排溢到人工控制——修建与秦淮河间的水闸 | 第69-71页 |
4.2 莫愁湖公园内的建设活动 | 第71-84页 |
4.2.1 挖湖堆山植树 | 第72-78页 |
4.2.2 建筑的重建与新建 | 第78-83页 |
4.2.3 公园围墙与大门的修建 | 第83-84页 |
4.3 莫愁湖周边城市环境的改变 | 第84-88页 |
4.3.1 城市西郊规划建设的背景 | 第84-85页 |
4.3.2 1980年代以后的城市规划——河西新市区 | 第85-87页 |
4.3.3 莫愁湖与江、河、城之间的关系被改变 | 第87-88页 |
4.4 莫愁湖景观视角的转变 | 第88-90页 |
4.4.1 古代绘画中以长江、秦淮、城墙为远景的观景视角 | 第88-89页 |
4.4.2 民国影像中的建筑 | 第89页 |
4.4.3 现状以湖及湖心岛为视觉中心的环湖观景方式 | 第89-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第92-97页 |
5.1 城市西侧水系中莫愁湖变迁的纵向梳理 | 第92-93页 |
5.2 莫愁湖的价值总结 | 第93-96页 |
5.2.1 作为水体的莫愁 | 第93页 |
5.2.2 作为园林或是公园的莫愁湖 | 第93-95页 |
5.2.3 存在于城市记忆中的莫愁湖 | 第95-96页 |
5.3 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莫愁文化 | 第96-97页 |
图表出处 | 第97-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附录 | 第105-110页 |
作者简介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