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高等药用真菌 | 第14页 |
1.2 灵芝及灵芝酸 | 第14-16页 |
1.2.1 灵芝 | 第14-15页 |
1.2.2 灵芝酸 | 第15-16页 |
1.3 灵芝酸的发酵生产 | 第16页 |
1.4 灵芝酸的生物合成 | 第16-18页 |
1.5 灵芝酸生物合成中的P450基因 | 第18页 |
1.6 转录组学在鉴定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基因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7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灵芝酸高产/低产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21-38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8页 |
2.2.1 试验材料的培养和收集 | 第22-23页 |
2.2.2 灵芝酸T的提取与检测 | 第23-24页 |
2.2.3 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4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 | 第25-26页 |
2.2.5 原始测序数据 | 第26-27页 |
2.2.6 Reads纯化和定位 | 第27页 |
2.2.7 基因表达丰度的评定 | 第27-28页 |
2.2.8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8-37页 |
2.3.1 液体静置和液体振荡培养条件下灵芝酸T的积累 | 第28-29页 |
2.3.2 转录组结果分析 | 第29-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候选P450基因表达量与灵芝酸T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5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7页 |
3.2.1 灵芝的培养 | 第39-40页 |
3.2.2 灵芝酸T的提取与检测 | 第40-41页 |
3.2.3 R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3.2.4 cDNA的合成 | 第42-43页 |
3.2.5 P450基因的克隆 | 第43-45页 |
3.2.6 荧光定量PCR | 第45-47页 |
3.2.7 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7-56页 |
3.3.1 候选P450基因的克隆 | 第47-48页 |
3.3.2 候选P450基因的qRT-PCR荧光定量分析 | 第48-52页 |
3.3.3 不同条件下P450基因表达量与灵芝酸T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6页 |
3.4 讨论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cyp512v2基因沉默菌株的构建及其对灵芝酸积累的影响 | 第58-83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8-6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0-76页 |
4.2.1 沉默载体pRNAi-cyp512v2的构建 | 第60-70页 |
4.2.3 cyp512v2基因沉默菌株的构建及其鉴定 | 第70-75页 |
4.2.4 悬浮培养条件下灵芝酸T的提取与检测 | 第75-7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6-81页 |
4.3.1 cyp512v2基因沉默载体菌株的构建 | 第76-80页 |
4.3.2 沉默cyp512v2基因对灵芝酸T积累的影响 | 第80-81页 |
4.4 讨论 | 第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5.3 本文创新点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2-93页 |
附录B 标准曲线及基因序列 | 第9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