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校边界空间社会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关于高校边界空间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关于社会化设计的研究 | 第14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4-15页 |
1.4.3 归纳比较法 | 第15页 |
1.4.4 实例说明法 | 第15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校边界空间的社会价值 | 第17-30页 |
2.1 边界空间概念 | 第17-19页 |
2.1.1 边界 | 第17-18页 |
2.1.2 边界空间 | 第18页 |
2.1.3 边界空间的属性 | 第18-19页 |
2.2 边界空间效应 | 第19-21页 |
2.2.1 边界效应 | 第19-20页 |
2.2.2 边界安全性 | 第20-21页 |
2.3 社会化设计的价值 | 第21-22页 |
2.3.1 社会化设计的概念 | 第21页 |
2.3.2 社会化设计运作机制 | 第21-22页 |
2.3.3 公共资源社会化 | 第22页 |
2.3.4 关注日常生活 | 第22页 |
2.4 国内外高校边界空间社会设计 | 第22-29页 |
2.4.1 欧美国家实践 | 第23-25页 |
2.4.2 亚洲国家实践 | 第25-27页 |
2.4.3 国内实践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广州高校边界空间形态特征 | 第30-46页 |
3.1 边界构成要素分类 | 第30-35页 |
3.1.1 水平界面 | 第30-31页 |
3.1.2 垂直界面 | 第31-35页 |
3.2 边界空间功能类型 | 第35-38页 |
3.2.1 交通集散边界空间 | 第35-37页 |
3.2.2 运动设施边界空间 | 第37页 |
3.2.3 文化建筑边界空间 | 第37页 |
3.2.4 休闲景观边界空间 | 第37-38页 |
3.3 边界空间形态类型 | 第38-39页 |
3.3.1 带状 | 第38页 |
3.3.2 组团式 | 第38页 |
3.3.3 有机式 | 第38-39页 |
3.4 边界空间开放程度 | 第39-41页 |
3.4.1 边界围合方式 | 第39-40页 |
3.4.2 空间的主观感受 | 第40-41页 |
3.5 边界空间尺度 | 第41-45页 |
3.5.1 边界长度 | 第41-42页 |
3.5.2 边界宽度 | 第42页 |
3.5.3 边界高度 | 第42-43页 |
3.5.4 边界宽高比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广州高校边界空间社会化使用现状 | 第46-77页 |
4.1 华南理工大学东区运动设施社会化使用 | 第46-54页 |
4.1.1 社会化活动分析 | 第49-50页 |
4.1.2 使用者构成分析 | 第50-51页 |
4.1.3 社会化管理 | 第51-52页 |
4.1.4 社会化改造设计策略 | 第52-53页 |
4.1.5 使用情况调查 | 第53-54页 |
4.2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社会化使用 | 第54-61页 |
4.2.1 区位分析 | 第54-56页 |
4.2.2 出入口设置边界化 | 第56-57页 |
4.2.3 建筑界面分析 | 第57-58页 |
4.2.4 社会化管理 | 第58-59页 |
4.2.5 使用情况调查 | 第59-61页 |
4.3 中山大学北门广场社会化使用 | 第61-66页 |
4.3.1 区位分析 | 第61-62页 |
4.3.2 可达性分析 | 第62-63页 |
4.3.3 空间层次分析 | 第63-64页 |
4.3.4 社会化活动分析 | 第64-66页 |
4.4 高校边界社会化设计使用需求 | 第66-70页 |
4.4.1 使用主体的需求 | 第66-67页 |
4.4.2 社会活动的特征 | 第67-68页 |
4.4.3 使用时段聚集性 | 第68-69页 |
4.4.4 社会管理市场化 | 第69-70页 |
4.5 当前的经验与问题 | 第70-75页 |
4.5.1 老校区边界空间发展 | 第70-73页 |
4.5.2 新校区边界空间反思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高校边界空间社会化设计优化方法 | 第77-105页 |
5.1 控制界面适宜的连续性 | 第79-84页 |
5.1.1 边界长度连续性 | 第80-83页 |
5.1.2 边界宽度的控制 | 第83-84页 |
5.2 景观与视觉效果通透化 | 第84-88页 |
5.2.1 边界景观渗透 | 第84-87页 |
5.2.2 边界视线范围 | 第87-88页 |
5.3 边界开放空间层次丰富化 | 第88-93页 |
5.3.1 边界院空间 | 第89-90页 |
5.3.2 边界廊空间 | 第90-91页 |
5.3.3 立体化边界 | 第91-93页 |
5.4 强调公共设施对城市贡献 | 第93-97页 |
5.4.1 设施边界化布局 | 第93-95页 |
5.4.2 缝合性文化建筑 | 第95-96页 |
5.4.3 关注人性化设计 | 第96-97页 |
5.5 营造边界的岭南地域特色 | 第97-101页 |
5.5.1 边界历史建筑保护 | 第98-99页 |
5.5.2 边界旧建筑更新 | 第99页 |
5.5.3 新建筑特色营造 | 第99-101页 |
5.6 高校边界规划动态弹性化 | 第101-104页 |
5.6.1 合理分区建设 | 第102页 |
5.6.2 预留充足空间 | 第102-103页 |
5.6.3 弹性组合模式 | 第103页 |
5.6.4 生态主义布局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语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附录 | 第110-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附件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