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生物浸出技术 | 第13-18页 |
1.2.1 生物浸出技术概况 | 第13-14页 |
1.2.2 生物浸出技术应用领域 | 第14-16页 |
1.2.3 生物浸出机理 | 第16-18页 |
1.3 生物浸出线路板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生物浸出线路板概述 | 第18-19页 |
1.3.2 浸出线路板的微生物 | 第19-20页 |
1.3.3 生物浸出线路板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4 胞外聚合物 | 第22-26页 |
1.4.1 胞外聚合物定义 | 第22-23页 |
1.4.2 胞外聚合物的组成成分 | 第23页 |
1.4.3 胞外聚合物组成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1.4.4 胞外聚合物的作用机制 | 第24-26页 |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27页 |
1.6.2 本课题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6.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4 技术路线图 | 第28-2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43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细菌及培养基 | 第32-33页 |
2.4 线路板金属粉末制备 | 第33-34页 |
2.5 实验设计 | 第34-38页 |
2.5.1 嗜酸菌浸出线路板过程中胞外聚合物作用验证实验 | 第34-36页 |
2.5.2 模拟胞外聚合物在生物浸出线路板金属粉末中作用实验 | 第36-37页 |
2.5.3 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及其在生物浸出线路板金属粉末作用实验.. 26 | 第37-38页 |
2.6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第38-42页 |
2.6.1 线路板金属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2.6.2 浸出液分析 | 第39-40页 |
2.6.3 胞外聚合物成分分析 | 第40-41页 |
2.6.4 红外光谱扫描 | 第41-42页 |
2.6.5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嗜酸菌浸出线路板过程中胞外聚合物作用验证研究 | 第43-53页 |
引言 | 第43页 |
3.1 纯酸浸出和生物浸出对比实验 | 第43-48页 |
3.1.1 pH随浸出时间变化 | 第43-45页 |
3.1.2 Fe~(2+)和TFe随浸出时间变化 | 第45-47页 |
3.1.3 铜浸出率随时间变化 | 第47-48页 |
3.2 不同初始亚铁生物浸出作用研究 | 第48-49页 |
3.2.1 不同初始亚铁浸出实验 | 第48-49页 |
3.2.2 pH随浸出时间变化 | 第49页 |
3.3 透析袋生物浸出实验 | 第49-50页 |
3.4 本章讨论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模拟胞外聚合物在生物浸出线路板金属粉末中作用研究 | 第53-63页 |
引言 | 第53页 |
4.1 模拟EPS生物浸出和非生物浸出对比研究 | 第53-57页 |
4.1.1 pH随浸出时间变化 | 第54页 |
4.1.2 Fe~(2+)和TFe随浸出时间变化 | 第54-55页 |
4.1.3 铜浸出率随浸出时间变化 | 第55-56页 |
4.1.4 浸出渣SEM分析 | 第56-57页 |
4.2 模拟EPS不同组分对浸出影响研究 | 第57-58页 |
4.3 模拟EPS不同质量浓度对浸出影响研究 | 第58-61页 |
4.3.1 铜浸出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58-59页 |
4.3.2 红褐色沉淀分析 | 第59-61页 |
4.4 模拟EPS不同投加时间对浸出影响研究 | 第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及其在生物浸出线路板金属粉末作用研究 | 第63-73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5.1 不同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 | 第64-68页 |
5.1.1 有机组分分析 | 第64-65页 |
5.1.2 金属组分分析 | 第65-66页 |
5.1.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5.1.4 提取方法及组分讨论 | 第67-68页 |
5.2 胞外聚合物作用机制研究 | 第68-72页 |
5.2.1 pH随浸出时间的变化 | 第69页 |
5.2.2 铜随浸出时间的变化 | 第69-70页 |
5.2.3 胞外聚合物作用机制讨论 | 第70-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