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9页 |
2.1 无线信道信息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1 自信息 | 第15-16页 |
2.1.2 信息熵 | 第16页 |
2.1.3 互信息 | 第16-17页 |
2.1.4 平均互信息 | 第17页 |
2.1.5 信道容量 | 第17-18页 |
2.2 协作通信基础 | 第18-22页 |
2.2.1 中继信道模型 | 第18-19页 |
2.2.2 协作通信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3 协作通信策略 | 第20-22页 |
2.3 物理层安全基础 | 第22-24页 |
2.3.1 物理层安全与传统信息安全 | 第22-23页 |
2.3.2 三节点窃听信道模型 | 第23-24页 |
2.3.3 安全容量 | 第24页 |
2.4 凸优化基础 | 第24-28页 |
2.4.1 凸集和凸函数 | 第25页 |
2.4.2 凸优化问题 | 第25-26页 |
2.4.3 拉格朗日对偶 | 第26-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协作通信物理层安全的功率分配问题研究 | 第29-43页 |
3.1 协作通信窃听信道模型 | 第29-30页 |
3.2 基于AF策略的协作通信安全容量 | 第30-32页 |
3.2.1 安全容量分析 | 第30-31页 |
3.2.2 最优安全容量求解 | 第31-32页 |
3.3 基于CJ策略的协作通信安全容量 | 第32-34页 |
3.3.1 协作拥塞 | 第32-33页 |
3.3.2 安全容量分析 | 第33页 |
3.3.3 最优安全容量求解 | 第33-34页 |
3.4 基于功率分配的安全容量性能多场景仿真分析 | 第34-42页 |
3.4.1 中继节点位置变化的场景 | 第34-37页 |
3.4.2 窃听者位置变化的场景 | 第37-38页 |
3.4.3 目的节点位置变化的场景 | 第38-40页 |
3.4.4 中继节点数量变化的场景 | 第40-42页 |
3.4.5 性能分析小结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CJ策略物理层安全的中继规模问题研究 | 第43-59页 |
4.1 安全容量优化问题模型 | 第43-44页 |
4.2 算法求解分析 | 第44-46页 |
4.3 算法流程 | 第46-48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48-58页 |
4.4.1 安全容量的迭代变化 | 第49-50页 |
4.4.2 中继节点位置对PGA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50-53页 |
4.4.3 窃听者位置对PGA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4 源节点发射功率对PGA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5 仿真分析小结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ACJ策略物理层安全的中继分配问题研究 | 第59-66页 |
5.1 ACJ策略物理层安全模型 | 第59-60页 |
5.2 中继分配策略的仿真分析 | 第60-65页 |
5.2.1 中继节点位置变化的场景 | 第60-62页 |
5.2.2 窃听者位置变化的场景 | 第62-63页 |
5.2.3 源节点发射功率变化的场景 | 第63-65页 |
5.2.4 仿真分析小结 | 第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