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研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路线图及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路线图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理论分析框架 | 第17-23页 |
2.1 核心概念梳理 | 第17-18页 |
2.1.1 公共决策 | 第17页 |
2.1.2 公众参与 | 第17-18页 |
2.2 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 | 第18-19页 |
2.3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9-23页 |
2.3.1 协商民主理论 | 第19-20页 |
2.3.2 Thomas公众有效决策模型 | 第20-22页 |
2.3.3 分析框架 | 第22-23页 |
第3章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现状及问题透析——以2012-2017年相关事件为例 | 第23-34页 |
3.1 现状透析 | 第23-28页 |
3.1.1 参与深度现状 | 第25页 |
3.1.2 参与领域分布 | 第25-26页 |
3.1.3 参与地域分布特点 | 第26-27页 |
3.1.4 主要参与方式 | 第27页 |
3.1.5 参与效力概况 | 第27-28页 |
3.2 公共决策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3.2.1 参与公众不够成熟 | 第28-29页 |
3.2.2 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 第29-30页 |
3.2.3 信任体系不健全 | 第30-31页 |
3.2.4 决策利益机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3.2.5 公众参与实效性低 | 第32-34页 |
第4章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典型案例分析 | 第34-42页 |
4.1 广东茂名PX项目决策 | 第34-38页 |
4.1.1 茂名PX项目决策失败原因 | 第35-36页 |
4.1.2 茂名PX项目决策失败教训 | 第36-38页 |
4.2 杭州余杭垃圾焚烧厂项目决策 | 第38-42页 |
4.2.1 余杭垃圾焚烧厂项目决策失败原因探析 | 第39-40页 |
4.2.2 余杭项目原址重建之经验 | 第40-42页 |
第5章 公众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对策 | 第42-51页 |
5.1 加强公众教育,提升参与能力 | 第42-43页 |
5.1.1 培育公共理性意识 | 第42页 |
5.1.2 提升参与能力 | 第42-43页 |
5.1.3 培育社会组织 | 第43页 |
5.2 健全参与机制,规范参与过程 | 第43-46页 |
5.2.1 健全公众参与启动机制 | 第43-44页 |
5.2.2 规范网络参与机制 | 第44页 |
5.2.3 完善风险沟通机制 | 第44-46页 |
5.3 增强协商对话,重构信任体系 | 第46-47页 |
5.3.1 公关疏导,争取信任 | 第46页 |
5.3.2 转变意识,信任公众 | 第46-47页 |
5.3.3 分享权力,凝聚共识 | 第47页 |
5.4 协调利益冲突,注重公共价值 | 第47-49页 |
5.4.1 畅通利益表达机制 | 第47-48页 |
5.4.2 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 第48-49页 |
5.5 重视公众参与,保障参与效力 | 第49-51页 |
5.5.1 建立意见整理、归纳机制 | 第49页 |
5.5.2 保障公众参与的独立性 | 第49-50页 |
5.5.3 完善公众参与权救济制度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