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MI与ANN技术的吉他共鸣箱评价系统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3-23页 |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 1.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1.2.1 压电阻抗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2.2 弦乐器振动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2.3 神经网络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3 本文的研究计划 | 第20-21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2 吉他弦的振动理论及压电阻抗理论 | 第23-39页 |
| 2.1 吉他弦的振动理论 | 第24-26页 |
| 2.2 吉他共鸣箱的振动理论 | 第26-27页 |
| 2.3 压电方程 | 第27-32页 |
| 2.3.1 正向压电效应 | 第28-30页 |
| 2.3.2 逆向压电效应 | 第30-32页 |
| 2.4 压电阻抗理论 | 第32-35页 |
| 2.4.1 厚度方向极化的压电陶瓷片压电方程 | 第32-33页 |
| 2.4.2 PZT的机电耦合方程 | 第33-35页 |
| 2.5 基于ANN技术的吉他共鸣箱评价系统 | 第35-37页 |
| 2.5.1 ANN技术 | 第35-36页 |
| 2.5.2 评价方式 | 第36-3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3 基于有限元的吉他共鸣箱分析 | 第39-55页 |
| 3.1 有限元思想 | 第39-43页 |
| 3.1.1 有限元软件 | 第39页 |
| 3.1.2 ANSYS前处理流程 | 第39-43页 |
| 3.2 吉他弦的谐响应分析 | 第43-47页 |
| 3.2.1 分析目的及过程 | 第43-46页 |
| 3.2.2 分析结果及结论 | 第46-47页 |
| 3.3 吉他共鸣箱的模态分析 | 第47-51页 |
| 3.3.1 分析目的及过程 | 第48-49页 |
| 3.3.2 分析结果及结论 | 第49-51页 |
| 3.4 结构对共鸣箱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 3.4.1 树种对共鸣箱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3.4.2 音孔大小对共鸣箱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4 基于阻抗理论的吉他共鸣箱实验 | 第55-71页 |
| 4.1 实验准备 | 第55-63页 |
| 4.1.1 精密阻抗分析仪 | 第55-57页 |
| 4.1.2 压电陶瓷片 | 第57-59页 |
| 4.1.3 声级计 | 第59-60页 |
| 4.1.4 数据采集卡 | 第60-61页 |
| 4.1.5 其他器材 | 第61-63页 |
| 4.2 吉他琴弦各品单音采集系统 | 第63-66页 |
| 4.2.1 实验目的 | 第63页 |
| 4.2.2 实验步骤 | 第63-65页 |
| 4.2.3 实验结果及结论 | 第65-66页 |
| 4.3 吉他共鸣箱阻抗测量 | 第66-70页 |
| 4.3.1 实验目的 | 第67页 |
| 4.3.2 实验步骤 | 第67-68页 |
| 4.3.3 实验结果及结论 | 第68-7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5 基于ANN技术的吉他共鸣箱评价系统 | 第71-83页 |
| 5.1 人工神经网络 | 第71-73页 |
| 5.1.1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 第71-72页 |
| 5.1.2 模式识别 | 第72-73页 |
| 5.2 BP神经网络 | 第73-77页 |
| 5.2.1 BP神经网络参数 | 第73-74页 |
| 5.2.2 BP神经网络设计过程 | 第74-77页 |
| 5.3 吉他共鸣箱评价系统 | 第77-81页 |
| 5.3.1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 | 第77-80页 |
| 5.3.2 吉他共鸣箱评价结果 | 第80-8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83-85页 |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