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中国兽医学论文--中兽医药物学论文--中兽医药理学论文

鹿衔草水提物对粪肠球菌抑制作用及抑菌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5页
    1.1 鹿衔草概述第14-17页
        1.1.1 鹿衔草化学成分第14-15页
        1.1.2 鹿衔草药理作用第15-17页
    1.2 粪肠球菌第17-21页
        1.2.1 生理学特性第17-18页
        1.2.2 致病性第18-19页
        1.2.3 毒力因子第19-20页
        1.2.4 检测方法第20-21页
    1.3 牙根管炎的研究进展第21-25页
        1.3.1 感染根管的发生机制第21-22页
        1.3.2 感染根管的分类以及微生物组成第22-23页
        1.3.3 感染根管内的细菌定植状态第23页
        1.3.4 感染根管的治疗第23页
        1.3.5 根管治疗难点第23-25页
第二章 细菌分离与鉴定第25-32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1.1 菌株来源第25页
        2.1.2 仪器第25-26页
        2.1.3 试剂和药品第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27页
        2.2.1 菌种的分离与鉴定第26页
        2.2.2 形态学观察第26-27页
        2.2.3 16sRNA一代测序第27页
        2.2.4 抗菌药的制备与抑菌浓度测定第27页
    2.3 结果第27-30页
        2.3.1 细菌的分离鉴定第27-28页
        2.3.2 形态学观察第28-29页
        2.3.3 测序结果第29-30页
        2.3.4 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第30页
    2.4 讨论与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中药抑菌效果实验第32-40页
    3.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3.1.1 仪器第32页
        3.1.2 试剂第32-33页
        3.1.3 药品第33页
    3.2 试验方法第33-34页
        3.2.1 中药水提物制备第33页
        3.2.2 中药最小抑菌浓度第33页
        3.2.3 鹿衔草水提物与西药联合抑制效果第33-34页
        3.2.4 药物联合作用效果的评价第34页
    3.3 结果第34-38页
        3.3.1 中药最小抑菌浓度结果第34-35页
        3.3.2 鹿衔草水提物与西药的联合药敏结果第35-38页
    3.4 讨论与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鹿蹄草水提物对感染牙根管内部粪肠球菌的体外抑制试验第40-45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0-43页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0页
        4.1.2 鹿衔草水提物的制备第40-41页
        4.1.3 离体牙根管的制备第41页
        4.1.4 粪肠球菌感染牙根管模型的建立第41-42页
        4.1.5 鹿衔草水提物对牙根管中粪肠球菌的杀菌作用研究第42页
        4.1.6 统计第42-43页
    4.2 结果第43页
    4.3 讨论与小结第43-45页
第五章 鹿衔草抑菌机理研究第45-66页
    5.1 实验材料第45-46页
        5.1.1 仪器第45页
        5.1.2 试剂和药品第45-46页
    5.2 试验方法第46-51页
        5.2.1 鹿衔草水提物对不同菌株生长曲线的影响第46页
        5.2.2 鹿衔草水提物对不同菌株核苷酸泄露的影响第46页
        5.2.3 透射电镜的样品处理及观察第46-47页
        5.2.4 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测细胞凋亡第47-48页
        5.2.5 鹿衔草水提物对菌体电导率的影响第48-49页
        5.2.6 细菌总蛋白质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49-51页
    5.3 结果第51-63页
        5.3.1 鹿衔草水提物影响不同菌株生长曲线的结果第51-52页
        5.3.2 鹿衔草水提物影响不同菌株核苷酸泄露的结果第52-54页
        5.3.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第54-57页
        5.3.4 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第57-60页
        5.3.5 对菌体电导率的影响结果第60-62页
        5.3.6 细菌总白质SDS-PAGE电泳结果第62-63页
    5.4 讨论与小结第63-66页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牛瘤胃甲烷菌的区系分析、分离培养与基因组测序研究
下一篇:不同砧木嫁接番茄的栽培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