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山堂印谱》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四)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3-14页 |
| 一、《学山堂印谱》成书及其主要版本 | 第14-21页 |
| (一) 《学山堂印谱》成书背景 | 第14-17页 |
| 1.时代背景 | 第14页 |
| 2.个人因素 | 第14-17页 |
| (二) 《学山堂印谱》的主要版本 | 第17-19页 |
| (三) 《学山堂印谱》编纂体例 | 第19-21页 |
| 二、《学山堂印谱》所录印章探析 | 第21-29页 |
| (一) 《学山堂印谱》印章主体风貌 | 第21-23页 |
| (二) 从《学山堂印谱》所录印章看明末篆刻风气 | 第23-29页 |
| 三、《学山堂印谱》与《承清馆印谱》印章比较 | 第29-40页 |
| (一) 印人情况 | 第29-31页 |
| (二) 重复印章对比情况 | 第31-40页 |
| 1.残破现象 | 第31-33页 |
| 2.端点变化 | 第33-34页 |
| 3.线条变化 | 第34-36页 |
| 4.篆法更改 | 第36-40页 |
| 四、《学山堂印谱》序跋分析 | 第40-56页 |
| (一) 《学山堂印谱》序跋作者考 | 第40-45页 |
| 1.序跋人物考 | 第40-43页 |
| 2.更改序跋署名现象考 | 第43-45页 |
| (二) 《学山堂印谱》序跋写作动机 | 第45-48页 |
| (三) 《学山堂印谱》序跋中的溢美现象 | 第48-50页 |
| (四) 《学山堂印谱》序跋中的印学思想 | 第50-54页 |
| (五) 《学山堂印谱》序跋中的印学史价值 | 第54-56页 |
| 五、《学山堂印谱》的价值及影响 | 第56-63页 |
| (一) 《学山堂印谱》的价值 | 第56-59页 |
| 1.奠定汇辑类印谱的基础 | 第56-57页 |
| 2.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 第57-59页 |
| (二) 《学山堂印谱》对清代篆刻的影响 | 第59-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附录:《学山堂印谱》可考明代印人及作品 | 第66-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