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体育产业集聚测度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产业 | 第15页 |
2.1.2 体育产业 | 第15-16页 |
2.1.3 产业集聚 | 第16页 |
2.2 体育产业集聚分析方法 | 第16-20页 |
2.2.1 空间基尼系数 | 第16-17页 |
2.2.2 行业集中度 | 第17-18页 |
2.2.3 区位商 | 第18页 |
2.2.4 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 | 第18-19页 |
2.2.5 空间集聚指数 | 第19-20页 |
第3章 体育产业集聚的条件和特征 | 第20-31页 |
3.1 体育产业集聚的条件 | 第20-21页 |
3.2 体育产业集聚的特征 | 第21-29页 |
3.2.1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 | 第21-24页 |
3.2.2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产业属性分析 | 第24-26页 |
3.2.3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产业集聚机制 | 第26-27页 |
3.2.4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模式分析 | 第27-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晋江体育产业发展及集聚现状分析 | 第31-37页 |
4.1 晋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1页 |
4.2 晋江体育产业集聚测度分析 | 第31-37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1-32页 |
4.2.2 行业集中度 | 第32-35页 |
4.2.3 区位商 | 第35-37页 |
第5章 晋江体育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7页 |
5.1 体育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 第37-40页 |
5.1.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37-38页 |
5.1.2 灰色关联度计算 | 第38-39页 |
5.1.3 灰色关联度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5.2 晋江体育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5.2.1 影响因素的选择 | 第40-42页 |
5.2.2 数据检验 | 第42-44页 |
5.2.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44页 |
5.3 对策建议 | 第44-46页 |
5.3.1 注重产业间平衡发展 | 第44-45页 |
5.3.2 注重集聚质量 | 第45页 |
5.3.3 政策保障,注重产业统计研究 | 第45页 |
5.3.4 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评选和评价增加新指标 | 第45-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总结 | 第47-50页 |
6.1 结论 | 第47-48页 |
6.2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