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途径探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特点第14-16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2 论文创新点第15-16页
第2章 新型城镇化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相关理论第16-27页
    2.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第16-18页
        2.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第16页
        2.1.2 “新型城镇化”的“新”意第16-17页
        2.1.3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第17-18页
    2.2 社会管理的内涵与特征第18-21页
        2.2.1 社会管理的内涵第18-20页
        2.2.2 社会管理的特征第20-21页
    2.3 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特点第21-23页
        2.3.1 社会治理内涵第21-22页
        2.3.2 社会治理特点第22-23页
    2.4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第23-25页
        2.4.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第23-24页
        2.4.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思想第24页
        2.4.3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比较第24-25页
    2.5 基层社会管理核心概念第25-27页
        2.5.1 社会与社区第25-26页
        2.5.2 城市社区管理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第26-27页
第3章 新型城镇化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第27-34页
    3.1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隔离与冲突第27-29页
        3.1.1 外来人.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第27-28页
        3.1.2 阶层居住隔离第28页
        3.1.3 外来人.与本地居民的冲突第28-29页
    3.2.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性不够第29-30页
        3.2.1 失地农民缺少有效保障第29-30页
        3.2.2 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大第30页
    3.3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缺失第30-34页
        3.3.1 市民意识缺乏第30-31页
        3.3.2 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认同感低第31-32页
        3.3.3 社区归属感缺失第32-34页
第4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社会管理职能缺失原因分析第34-40页
    4.1 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第34-36页
        4.1.1 管理主体单一第35页
        4.1.2 调动社会力量和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够第35页
        4.1.3 管理手段滞后第35-36页
    4.2 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没能有效发挥第36-38页
        4.2.1 法律滞后第36页
        4.2.2 组织体系设置不科学第36-37页
        4.2.3 职权有限、任务超载第37页
        4.2.4 自治性不足第37-38页
    4.3 流动人.的管理方式落后第38-40页
        4.3.1 管理理念滞后第38页
        4.3.2 管理手段粗暴第38-39页
        4.3.3 管理体系不健全第39-40页
第5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对策第40-46页
    5.1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原则第40-41页
        5.1.1 坚持以人为本第40页
        5.1.2 坚持服务导向第40-41页
        5.1.3 坚持多元参与第41页
    5.2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路径第41-44页
        5.2.1 构建多边参与机制第41-42页
        5.2.2 转变社会治理模式第42-43页
        5.2.3 规范社会行为方式第43页
        5.2.4 发挥文化治理功能第43-44页
    5.3 应对新型城镇化挑战的具体措施第44-46页
        5.3.1 加快民生事业建设第44-45页
        5.3.2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第45页
        5.3.3 正确面对社会冲突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部制模式下TF新区财政金融局公务员胜任力模型构建应用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