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我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页
        1.2.1 研究思路第11页
        1.2.2 研究方法第11页
    1.3 创新与不足第11-12页
        1.3.1 创新第12页
        1.3.2 不足第12页
    1.4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4.1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4页
        1.4.2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7页
        1.4.3 文献总结第17-18页
第2章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概述第18-27页
    2.1 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义及特征分析第18-21页
        2.1.1 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义第18-19页
        2.1.2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分析第19-21页
    2.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分析第21-27页
        2.2.1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第21-25页
        2.2.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形成的原因第25-27页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第27-34页
    3.1 传统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27-28页
    3.2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28-34页
        3.2.1 金融机构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30-32页
        3.2.2 民间融资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32-34页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第34-43页
    4.1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34-37页
        4.1.1 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第34-35页
        4.1.2 影子银行体系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第35-36页
        4.1.3 影子银行体系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第36页
        4.1.4 影子银行体系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第36-37页
    4.2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7-40页
        4.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第37-39页
        4.2.2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9-40页
    4.3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第40-43页
        4.3.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第40-41页
        4.3.2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第41-43页
第5章 相关政策建议第43-48页
    5.1 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第43-44页
        5.1.1 加快影子银行体系的法规建设第43页
        5.1.2 规范理财产品规模核算平台第43-44页
    5.2 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第44-48页
        5.2.1 改革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第44-46页
        5.2.2 优化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第46-47页
        5.2.3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独立学院基于策略的写作教学研究
下一篇:《大东学会月报》所载汉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