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攀枝花地质环境钒污染发生过程与生物修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钒污染来源第10-11页
        1.1.2 钒的危害第11-12页
    1.2 钢铁冶炼灰危害及治理概况第12-13页
        1.2.1 产生及危害第12页
        1.2.2 除尘技术发展现状第12-13页
    1.3 土壤中钒的地球化学过程与修复第13-15页
        1.3.1 土壤中钒的环境行为第13-14页
        1.3.2 钒污染土壤修复第14-15页
    1.4 地下水钒污染现状及修复第15-17页
        1.4.1 地下水钒污染来源第15页
        1.4.2 钒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第15-17页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第17-19页
        1.5.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5.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3 研究创新点第19页
    1.6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2章 钒冶炼工业灰诱发土壤钒污染过程研究第20-43页
    2.1 引言第20-2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2.2.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2.2 实验方法第22页
        2.2.3 测试方法第22-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42页
        2.3.1 不同工业灰淋滤液V(V)浓度第25-33页
        2.3.2 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第33-36页
        2.3.3 微生物分析第36-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土壤中钒迁移转化及微生物响应研究第43-64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4-47页
        3.2.1 实验材料第44-45页
        3.2.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45页
        3.2.3 测试方法第45-4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7-62页
        3.3.1 五价钒迁移转化规律第47-53页
        3.3.2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第53-58页
        3.3.3 土壤微生物群落响应第58-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4章 钒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探究第64-77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4.2.1 实验材料第65页
        4.2.2 实验方法第65-66页
        4.2.3 测试方法第66页
        4.2.4 数据分析与表达第66-6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7-76页
        4.3.1 共存电子受体对微生物还原V(V)的影响第67-70页
        4.3.2 V(V)影响共存电子受体的还原第70-72页
        4.3.3 微生物分析第72-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77-79页
    5.1 结论第77-78页
    5.2 建议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95页
附录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面活性剂淋洗修复苯胺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北京市霾与非霾期间PM2.5中无机组分特征及源解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