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光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自适应距离保护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光伏并网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光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距离保护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光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距离保护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于PSCAD/EMTDC的光伏并网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16-29页 |
2.1 光伏并网系统的组成 | 第16页 |
2.2 光伏阵列的建模 | 第16-20页 |
2.2.1 光伏电池的原理及数学模型 | 第16-19页 |
2.2.2 基于PSCAD的光伏阵列建模 | 第19-20页 |
2.3 升压斩波电路的建模 | 第20-21页 |
2.3.1 升压斩波电路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2.3.2 基于PSCAD的升压斩波电路建模 | 第21页 |
2.4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建模 | 第21-24页 |
2.4.1 电导增量法原理 | 第22-23页 |
2.4.2 基于PSCAD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建模 | 第23-24页 |
2.5 逆变器并网及控制的建模 | 第24-26页 |
2.5.1 逆变器并网控制原理 | 第24-25页 |
2.5.2 基于PSCAD的逆变器并网控制建模 | 第25-26页 |
2.6 基于PSCAD的光伏并网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26-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光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距离保护的影响 | 第29-41页 |
3.1 光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距离保护的影响 | 第29-32页 |
3.1.1 光伏电源接入母线时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2 光伏电源接入馈线时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 仿真验证 | 第32-40页 |
3.2.1 光伏电源接入母线 | 第33-37页 |
3.2.2 光伏电源接入馈线 | 第37-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光伏电站动态等值阻抗的自适应距离保护 | 第41-53页 |
4.1 并网光伏电站的动态等值阻抗 | 第41-47页 |
4.1.1 光伏电源到斩波电路出口侧动态等值阻抗 | 第41-43页 |
4.1.2 光伏电源到逆变器出口侧动态等值阻抗 | 第43-44页 |
4.1.3 光伏电源到变压器出口侧动态等值阻抗 | 第44-45页 |
4.1.4 仿真验证 | 第45-47页 |
4.2 基于光伏电站动态等值阻抗的自适应距离保护 | 第47-50页 |
4.3 仿真验证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考虑光伏阵列局部阴影的自适应距离保护 | 第53-70页 |
5.1 局部阴影下的光伏阵列数学模型 | 第53-57页 |
5.1.1 局部阴影下的串并联光伏阵列 | 第53-56页 |
5.1.2 仿真验证 | 第56-57页 |
5.2 考虑光伏阵列局部阴影的自适应距离保护 | 第57-68页 |
5.2.1 局部阴影下的光伏电站动态等值阻抗 | 第57-58页 |
5.2.2 局部阴影对自适应距离保护的影响 | 第58-60页 |
5.2.3 考虑光伏阵列局部阴影的自适应距离保护 | 第60-61页 |
5.2.4 仿真验证 | 第61-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