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负载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生物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细菌感染与抗生素疗法第13-15页
        1.2.1 细菌感染与抗生素疗法简介第13-14页
        1.2.2 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中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2.2.1 细菌耐药性第14页
            1.2.2.2 抗生素的低生物利用率第14-15页
            1.2.2.3 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第15页
    1.3 纳米载药体系第15-19页
        1.3.1 纳米载药体系简介第15-16页
        1.3.2 纳米载药体系的特点第16-18页
        1.3.3 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方法第18-19页
    1.4 纳米载药体系在抗生素治疗方面的现状与前景第19-20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第20-22页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20页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9页
第二章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载万古霉素缓释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抗炎效果研究第29-47页
    2.1 前言第29-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4页
        2.2.1 药品与试剂第30-31页
        2.2.2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合物的合成第31页
        2.2.3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空纳米颗粒的制备第31页
        2.2.4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载万古霉素纳米颗粒的制备第31页
        2.2.5 空聚合物纳米颗粒与载药纳米颗粒的理化表征第31-32页
            2.2.5.1 PCL-PEG的化学结构表征第31页
            2.2.5.2 动态光散射和形貌表征第31-32页
            2.2.5.4 紫外光谱表征第32页
            2.2.5.5 红外光谱表征第32页
            2.2.5.6 万古霉素标准曲线的建立及含量的测定第32页
            2.2.6.7 万古霉素载药率及包封率的测定第32页
        2.2.6 万古霉素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测试第32-33页
        2.2.7 万古霉素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研究第33页
        2.2.8 万古霉素纳米颗粒的的抑菌效果研究第33-34页
            2.2.8.1 纸片扩散法(改良Kirby-Buaer法)第33-34页
            2.2.8.2 肉汤稀释法第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42页
        2.3.1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4页
        2.3.2 空聚合物纳米颗粒与载药纳米颗粒的的粒径形貌分析第34-37页
        2.3.3 红外光谱分析第37-38页
        2.3.4 紫外光谱分析第38-39页
        2.3.5 万古霉素载药率和包封率的计算第39页
        2.3.6 万古霉素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特性研究第39-40页
        2.3.7 万古霉素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分析第40-41页
        2.3.8 万古霉素纳米颗粒的抑菌效果研究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第三章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载难溶小分子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应用第47-73页
    3.1 前言第47-48页
    3.2 实验部分第48-54页
        3.2.1 药品与试剂第48页
        3.2.2 抗炎小分子TP-F-106化合物的制备第48-49页
        3.2.3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载TP-F-106纳米颗粒的制备第49-50页
        3.2.4 TP-F-106及载TP-F-106纳米颗粒的理化表征第50-51页
            3.2.4.1 动态光散射和形貌表征第50页
            3.2.4.2 红外光谱表征第50页
            3.2.4.3 紫外光谱表征第50页
            3.2.4.4 TP-F-106标准曲线的建立及含量的测定第50-51页
            3.2.4.5 TP-F-106载药率及包封率的测定第51页
        3.2.5 TP-F-106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测试第51页
        3.2.6 TP-F-106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研究第51-52页
        3.2.7 TP-F-106纳米颗粒的的抑菌效果研究第52页
            3.2.7.1 肉汤稀释法第52页
            3.2.7.2 荧光显微镜法第52页
        3.2.8 TP-F-106纳米颗粒的的动物实验第52-54页
            3.2.8.1 大鼠皮肤炎模型的建立第52-53页
            3.2.8.2 TP-F-106纳米颗粒对皮肤炎的治疗效果研究第53-54页
            3.2.8.3 皮肤炎创口的病理学研究第54页
            3.2.8.4 血常规指标检验第5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4-68页
        3.3.1 TP-F-106的1H NMR与13CNMR分析第54-55页
        3.3.2 空聚合物纳米颗粒与载TP-F-106纳米颗粒的的粒径形貌分析第55-57页
        3.3.3 红外光谱分析第57-59页
        3.3.4 紫外光谱及载药率包封率的分析第59-60页
        3.3.5 TP-F-106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特性第60-61页
        3.3.6 TP-F-106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分析第61-62页
        3.3.7 TP-F-106纳米颗粒的抑菌效果研究第62-65页
            3.3.7.1 肉汤稀释法第62-63页
            3.3.7.2 荧光显微镜法第63-65页
        3.3.8 TP-F-106纳米颗粒对皮肤炎的治疗效果分析第65-66页
        3.3.9 皮肤炎创口的病理学分析第66-67页
        3.3.10 血常规分析第67-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4.1 结论第73-74页
    4.2 展望第74-75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镧基氧化物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薄膜型材料的低频多带隔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