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外来入侵植物的概况 | 第9-10页 |
1.2 外来入侵植物的定义及主要入侵机制假说 | 第10-11页 |
1.3 外来入侵植物表型可塑性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4 外来入侵植物表型特征的研究 | 第13页 |
1.5 外来入侵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13-14页 |
1.6 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6.1 光梗蒺藜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1.6.2 光梗蒺藜草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2 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表型特征的研究 | 第17-23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7-20页 |
2.3.1 不同分布区苗期表型特征差异性的比较 | 第17-18页 |
2.3.2 不同分布区抽穗期表型特征差异性的比较 | 第18-19页 |
2.3.3 不同分布区成熟期表型特征差异性的比较 | 第19-20页 |
2.4 小结 | 第20-22页 |
2.5 讨论 | 第22-23页 |
3 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种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 第23-33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3.2.1 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种子的表面观 | 第23-24页 |
3.2.2 不同分布区种子的超微结构 | 第24-31页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3.4 讨论 | 第32-33页 |
4 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33-50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4.1.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4.1.2 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33-34页 |
4.1.3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 第34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7页 |
4.3.1 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34-35页 |
4.3.2 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的光合—光响应曲线 | 第35-39页 |
4.3.3 不同分布区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 | 第39-42页 |
4.3.4 不同分布区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进程 | 第42-44页 |
4.3.5 不同分布区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进程 | 第44-45页 |
4.3.6 不同分布区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进程 | 第45-47页 |
4.4 小结 | 第47-49页 |
4.5 讨论 | 第49-50页 |
5 全文结论 | 第50-52页 |
5.1 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的表型特征 | 第50页 |
5.2 不同分布区种子的超微结构 | 第50页 |
5.3 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的光合特性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
参加项目情况 | 第61页 |
论文资助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