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GRAS转录因子基本结构 | 第10-12页 |
1.2 GRAS家族基因的功能 | 第12-18页 |
1.2.1 GRAS基因在赤霉素通路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2 GRAS基因在光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角色 | 第13-14页 |
1.2.3 GRAS基因家族与植物根的发育 | 第14-16页 |
1.2.4 GRAS基因参与分生组织的发育 | 第16-17页 |
1.2.5 其他 | 第17-18页 |
1.3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GRAS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2.1 GRAS基因家族的构成分析 | 第20-21页 |
2.2.1.1 水稻中的GRAS基因家族 | 第20-21页 |
2.2.1.2 拟南芥中的GRAS基因家族 | 第21页 |
2.2.1.3 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21页 |
2.2.2 GRAS家族的多态性分析 | 第21-23页 |
2.2.2.1 水稻与拟南芥的生态型 | 第21页 |
2.2.2.2 从样品序列获取不同生态型的GRAS家族基因 | 第21-22页 |
2.2.2.3 分离结构域 | 第22页 |
2.2.2.4 群体遗传学指标计算 | 第22-23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2.3.1 GRAS基因的分布 | 第23-24页 |
2.3.2 GRAS结构域的保守 | 第24-25页 |
2.3.3 水稻和拟南芥中GRAS的分化 | 第25-28页 |
2.3.4 水稻中GRAS基因家族的多态性 | 第28-32页 |
2.3.4.1 栽培稻与野生稻 | 第29-30页 |
2.3.4.2 粳稻与籼稻 | 第30-32页 |
2.4 讨论 | 第32页 |
2.5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GRAS基因突变体的构建与分析 | 第34-54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4页 |
3.2.1 GRAS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35-41页 |
3.2.1.1 spacer设计 | 第35页 |
3.2.1.2 质粒合成 | 第35-37页 |
3.2.1.2.1 spacer合成 | 第35-36页 |
3.2.1.2.2 退火反应 | 第36页 |
3.2.1.2.3 退火产物的磷酸化 | 第36页 |
3.2.1.2.4 sgRNA质粒的酶切 | 第36页 |
3.2.1.2.5 连接反应 | 第36-37页 |
3.2.1.2.6 电转连接产物 | 第37页 |
3.2.1.3 农杆菌制备 | 第37-38页 |
3.2.1.3.1 感受态的制备 | 第37-38页 |
3.2.1.3.2 转化 | 第38页 |
3.2.1.4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38-41页 |
3.2.1.4.1 试剂准备 | 第38-40页 |
3.2.1.4.2 胚性愈伤的诱导 | 第40页 |
3.2.1.4.3 愈伤组织的继代 | 第40页 |
3.2.1.4.4 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 第40页 |
3.2.1.4.5 农杆菌的侵染 | 第40-41页 |
3.2.1.4.6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41页 |
3.2.1.4.7 分化 | 第41页 |
3.2.1.4.8 生根与炼苗移栽 | 第41页 |
3.2.2 GRAS敲除突变体的基因型鉴定 | 第41-43页 |
3.2.2.1 TPS法快速提取植物组织DNA | 第41-42页 |
3.2.2.2 PCR反应 | 第42-43页 |
3.2.3 SCr-like23突变体的半定量RT-PCR | 第43-44页 |
3.2.4 OsSCR-Like23基因的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 第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3.3.1 GRAS突变体植株的获得 | 第44-47页 |
3.3.1.1 制取侵染用农杆菌 | 第44页 |
3.3.1.2 获得愈伤组织 | 第44-45页 |
3.3.1.3 转基因苗的培育 | 第45页 |
3.3.1.4 敲除结果鉴定 | 第45-46页 |
3.3.1.5 表型鉴定 | 第46-47页 |
3.3.2 OsSCR-Like23敲除突变体的初步分析 | 第47-51页 |
3.3.2.1 SCR亚家族的构成 | 第47-49页 |
3.3.2.2 OsSCR-Like23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模式 | 第49-50页 |
3.3.2.3 scr-like23的基因鉴定 | 第50页 |
3.3.2.4 可变剪切的表达情况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53页 |
3.5 小结 | 第53-54页 |
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