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水资源现状 | 第11-13页 |
1.1.1 水资源短缺 | 第11-12页 |
1.1.2 水资源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2 污水深度处理现状及技术研究 | 第13-16页 |
1.2.1 污水深度处理现状 | 第13页 |
1.2.2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 第13-16页 |
1.3 反硝化生物滤池 | 第16-22页 |
1.3.1 污水脱氮技术 | 第16-19页 |
1.3.2 污水除磷技术 | 第19-20页 |
1.3.3 反硝化滤池 | 第20-22页 |
1.3.4 膨胀床脱氮除磷生物滤池 | 第22页 |
1.4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现状及工程概述 | 第23-29页 |
2.1 地区概况 | 第23-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23页 |
2.1.3 经济现状 | 第23-24页 |
2.2 污水厂概况 | 第24-26页 |
2.3 污水处理厂改造 | 第26-29页 |
2.3.1 污水厂处理现状 | 第26页 |
2.3.2 污水厂改造思路 | 第26-29页 |
第三章 试验概况 | 第29-34页 |
3.1 工程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29-30页 |
3.1.1 工艺流程 | 第29页 |
3.1.2 试验装置 | 第29-30页 |
3.2 试验水质分析检测方法 | 第30-32页 |
3.2.1 试验水质 | 第30-31页 |
3.2.2 水质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3.3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3.3.1 研究思路 | 第32页 |
3.3.2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悬浮填料膨胀床生物滤池工艺运行效果研究 | 第34-44页 |
4.1 挂膜启动研究 | 第34-38页 |
4.1.1 挂膜启动及反冲洗 | 第34页 |
4.1.2 启动阶段污染物去除情况 | 第34-38页 |
4.2 反冲洗优化 | 第38-40页 |
4.2.1 反冲洗方式 | 第38-39页 |
4.2.2 反冲洗强度 | 第39页 |
4.2.3 反冲洗周期和时间 | 第39-40页 |
4.3 滤池适应性研究 | 第40-42页 |
4.3.1 TN和NO_3~--N | 第40-42页 |
4.3.2 COD_(Cr) | 第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悬浮滤料膨胀床生物滤池除磷效果优化研究 | 第44-51页 |
5.1 生物除磷效果 | 第44-45页 |
5.2 化学除磷效果 | 第45-49页 |
5.2.1 原出水PAC投加量试验 | 第45-47页 |
5.2.2 TP浓度与PAC投加量的关系 | 第47-48页 |
5.2.3 PAM助凝剂投加试验 | 第48-4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悬浮滤料膨胀床生物滤池脱氮除磷效果优化研究 | 第51-63页 |
6.1 水力负荷对脱氮除磷效果影响 | 第51-54页 |
6.1.1 不同水力负荷下COD_(Cr)去除效果 | 第51-52页 |
6.1.2 不同水力负荷下TN和NO_3~-N去除效果 | 第52-53页 |
6.1.3 不同水力负荷下TP去除效果 | 第53-54页 |
6.2 碳氮比对脱氮除磷效果影响 | 第54-57页 |
6.2.1 不同碳氮比COD_(Cr)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6.2.2 不同碳氮比TN和NO_3~-N去除效果 | 第55-56页 |
6.2.3 不同碳氮比TP去除效果 | 第56-57页 |
6.3 滤池净水效果分析 | 第57-61页 |
6.3.1 TN去除效果 | 第57-58页 |
6.3.2 NO_3~-N去除效果 | 第58-59页 |
6.3.3 COD_(Cr)去除效果 | 第59-60页 |
6.3.4 TP去除效果 | 第60-61页 |
6.3.5 SS的去除效果 | 第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