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与“四大建设”的关系 | 第18-24页 |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 第18-19页 |
2.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机遇 | 第19-22页 |
2.2.1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 第19-21页 |
2.2.2 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 第21-22页 |
2.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大建设”的关系 | 第22-24页 |
2.3.1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 第22-23页 |
2.3.2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 第23页 |
2.3.3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 第23页 |
2.3.4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 第24-33页 |
3.1 经济维度的困境 | 第24-26页 |
3.1.1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短期内难以彻底转变 | 第24页 |
3.1.2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 第24-25页 |
3.1.3 市场机制不完善 | 第25页 |
3.1.4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盛行 | 第25-26页 |
3.2 政治维度的困境 | 第26-28页 |
3.2.1 生态环境执法困难 | 第26-27页 |
3.2.2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27页 |
3.2.3 领导干部生态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 第27-28页 |
3.3 文化维度的困境 | 第28-29页 |
3.3.1 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尚未彻底消除 | 第28页 |
3.3.2 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 第28-29页 |
3.3.3 生态文明教育缺乏 | 第29页 |
3.4 社会维度的困境 | 第29-31页 |
3.4.1 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 第30页 |
3.4.2 环保社会组织发展缓慢 | 第30-31页 |
3.5 国际社会维度的困境 | 第31-33页 |
3.5.1 资源掠夺和污染转移 | 第31页 |
3.5.2 国际合作步履维艰 | 第31-33页 |
第4章 破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策略 | 第33-41页 |
4.1 以绿色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33-34页 |
4.1.1 以绿色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33-34页 |
4.1.2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机制 | 第34页 |
4.2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 | 第34-36页 |
4.2.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执法制度 | 第34-35页 |
4.2.2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 | 第35-36页 |
4.2.3 完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机制 | 第36页 |
4.3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与传播体系 | 第36-38页 |
4.3.1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 第36-37页 |
4.3.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 第37-38页 |
4.3.3 构建生态文明传播体系 | 第38页 |
4.3.4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 第38页 |
4.4 发挥公众参与和环保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38-39页 |
4.4.1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 第39页 |
4.4.2 激发环保社会组织活力 | 第39页 |
4.5 加强环境治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39-41页 |
4.5.1 争取国际舞台生态话语权 | 第40页 |
4.5.2 参与国际环境合作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