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4-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实例解析 | 第27-3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7页 |
2.2 当代文化建筑地域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2.1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 | 第27-28页 |
2.2.2 原型理论 | 第28-29页 |
2.2.3 场所理论 | 第29页 |
2.2.4 拓扑理论 | 第29-30页 |
2.3 当代文化建筑地域化设计实例解析 | 第30-34页 |
2.3.1 挪威Romsdal民俗博物馆 | 第30-32页 |
2.3.2 智利圣地亚哥巴哈伊寺 | 第32-33页 |
2.3.3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吉林省当代文化建筑地域化设计基本解析 | 第36-48页 |
3.1 吉林省当代文化建筑发展现状 | 第36-40页 |
3.1.1 吉林省当代文化建筑发展历程 | 第36-37页 |
3.1.2 吉林省当代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 第37-40页 |
3.2 吉林省当代文化建筑地域化设计的制约因素 | 第40-44页 |
3.2.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40-42页 |
3.2.2 社会文化因素 | 第42-43页 |
3.2.3 经济技术因素 | 第43-44页 |
3.3 吉林省当代文化建筑地域化设计的基本特征 | 第44-46页 |
3.3.1 个性鲜明的地域特征 | 第44-45页 |
3.3.2 底蕴深厚的文化特征 | 第45页 |
3.3.3 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吉林省当代文化建筑地域化设计原则及手法 | 第48-75页 |
4.1 吉林省当代文化建筑地域化设计的原则 | 第48-53页 |
4.1.1 自然环境巧妙回应 | 第48-50页 |
4.1.2 社会文化有机融合 | 第50-52页 |
4.1.3 经济技术有效运用 | 第52-53页 |
4.2 自然环境因素主导下的设计手法 | 第53-59页 |
4.2.1 御寒防风的建筑布局手法 | 第53-56页 |
4.2.2 自然资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 | 第56-57页 |
4.2.3 山水意境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 第57-59页 |
4.3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设计手法 | 第59-68页 |
4.3.1 符号学角度的建筑文脉传承 | 第60-63页 |
4.3.2 空间图景下的城市记忆延续 | 第63-66页 |
4.3.3 情感共鸣原则下的审美延续 | 第66-68页 |
4.4 经济技术因素制约下的设计手法 | 第68-73页 |
4.4.1 现代技术材料在建筑形态中的艺术表达 | 第68-70页 |
4.4.2 基于寒地气候的优化节能设计 | 第70-71页 |
4.4.3 公众领域艺术表现力的活力激发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实例解析:吉林省白山市文化综合体方案设计实践 | 第75-97页 |
5.1 项目简介 | 第75-76页 |
5.2 设计理念 | 第76-78页 |
5.2.1 彰显时代特征 | 第76-77页 |
5.2.2 体现社会文化 | 第77-78页 |
5.3 总体规划及平面设计 | 第78-81页 |
5.3.1 总体规划 | 第78-79页 |
5.3.2 广场与景观设计 | 第79-80页 |
5.3.3 平面设计 | 第80-81页 |
5.4 建筑空间构成 | 第81-84页 |
5.4.1 空间与形式的统一 | 第81-82页 |
5.4.2 功能布局与交通流线 | 第82-83页 |
5.4.3 庭空间设计 | 第83-84页 |
5.5 建筑立面设计 | 第84-86页 |
5.6 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 第86-88页 |
5.7 建筑方案及附件 | 第88-9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