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开采沉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开采沉陷预测 | 第11-12页 |
1.2.2 残余变形预测 | 第12-13页 |
1.3 采动区内抗变形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1 地表变形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2 移动盆地不同位置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 | 第14页 |
1.3.3 采空区建设新建筑物可行性研究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老采空区地表移动特征分析 | 第17-27页 |
2.1 抚顺老虎台矿工程地质概况 | 第17-19页 |
2.1.1 井田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2.1.2 老虎台井田地层构成 | 第18页 |
2.1.3 水文地质情况 | 第18-19页 |
2.2 老采空区残余变形特征分析 | 第19-22页 |
2.2.1 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分析 | 第19-20页 |
2.2.2 采沉区周边监测情况分析 | 第20-22页 |
2.3 老采空区地表允许进行工程建设时间评价 | 第22-25页 |
2.3.1 采空区残余变形规律研究 | 第22-25页 |
2.3.2 残余变形的影响时间评估 | 第25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老采空区地表新建建筑物设计方法研究 | 第27-38页 |
3.1 老采空区地表新建建筑工程位置的规划 | 第27-29页 |
3.1.1 地表移动变形区域的区划 | 第27-28页 |
3.1.2 建筑工程位置的优选 | 第28-29页 |
3.2 沉陷区复垦设计 | 第29-31页 |
3.2.1 煤矸石回填设计 | 第29-30页 |
3.2.2 煤矸石地基承载力分析 | 第30-31页 |
3.3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初步设计 | 第31-33页 |
3.3.1 上部结构的设计 | 第31-32页 |
3.3.2 基础的设计 | 第32-33页 |
3.4 地基稳定性评价 | 第33-37页 |
3.4.1 地基承载力修正 | 第33-34页 |
3.4.2 建筑荷载诱发附加应力的扰动深度 | 第34-35页 |
3.4.3 地下开采诱发上覆岩体破坏高度计算 | 第35-37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老采空区残余变形对新建建筑物安全影响研究 | 第38-55页 |
4.1 不同工况下模拟模型设计 | 第38-40页 |
4.1.1 模型设计 | 第38页 |
4.1.2 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4.2 不同变形区位置对新建建筑物安全影响研究 | 第40-50页 |
4.2.1 不同变形区位置对新建建筑物影响特点研究 | 第40-49页 |
4.2.2 不同工况下的地基稳定性评价 | 第49-50页 |
4.3 残余变形对建筑物安全影响研究 | 第50-54页 |
4.3.1 残余变形对新建建筑结构安全的危害 | 第50页 |
4.3.2 残余变形影响下新建建筑物变形特点研究 | 第50-54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老采空区残余变形新建建筑物安全优化设计 | 第55-69页 |
5.1 筏板基础的优化设计 | 第55-63页 |
5.1.1 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土体共同作用研究 | 第55-60页 |
5.1.2 筏板厚度的优化 | 第60-63页 |
5.2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法处理复垦地基 | 第63-67页 |
5.2.1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设计 | 第63-64页 |
5.2.2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地基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 第64-67页 |
5.3 建筑结构加固防护措施 | 第67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