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 第10-13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1.1.2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乡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 第10-11页 |
1.1.3 政策制度发展背景——“三农”政策等 | 第11-12页 |
1.1.4 学科研究导向背景——研究乡村问题的热点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3.1 公共空间 | 第14-15页 |
1.3.2 乡村公共空间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3 研究方案 | 第20-21页 |
1.5 研究框架及论文章节说明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5.2 论文章节说明 | 第22-24页 |
2 研究综述及理论建构 | 第24-42页 |
2.1 乡村公共空间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2.1.1 乡村公共空间视角 | 第24-26页 |
2.1.2 乡村社会与乡村文化视角 | 第26-27页 |
2.1.3 其他视角的研究 | 第27-28页 |
2.1.4 小结 | 第28页 |
2.2 理论建构 | 第28-35页 |
2.2.1 生活世界的描述——系统与生活世界理论及其解释框架 | 第28-33页 |
2.2.2 公共领域的演变 | 第33-35页 |
2.2.3 小结 | 第35页 |
2.3 马场村概述 | 第35-41页 |
2.3.1 区位条件 | 第35-36页 |
2.3.2 自然环境 | 第36页 |
2.3.3 人文地域特色资源 | 第36页 |
2.3.4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6-37页 |
2.3.5 村庄建设现状分析 | 第37-40页 |
2.3.6 马场村村庄问题梳理 | 第40-41页 |
2.4 针对性方法建构 | 第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马场村公共空间的演进 | 第42-86页 |
3.1 第一阶段:封建时期—近代时期(1912年以前) | 第43-54页 |
3.1.1 乡村聚落的雏形 | 第43-47页 |
3.1.2 大家族公共生活 | 第47-51页 |
3.1.3 自然生态环境制约下的均衡时期 | 第51-54页 |
3.2 第二阶段:近现代时期—建国初期(1912-1953年左右) | 第54-58页 |
3.2.1 完整的传统村落个体 | 第54-56页 |
3.2.2 宗族礼俗生活 | 第56-57页 |
3.2.3 农业文明底色与社会稳定的新中国 | 第57-58页 |
3.3 第三阶段:建国初期—人民公社—改革开放(1953-1978年左右) | 第58-65页 |
3.3.1 传统村落家族单元的解体 | 第58-61页 |
3.3.2 政治色彩鲜明的公共生活 | 第61-62页 |
3.3.3“政权”下乡与政策试验田 | 第62-65页 |
3.4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当代时期(1978年至今) | 第65-74页 |
3.4.1 需求性公共空间产生 | 第65-71页 |
3.4.2 淡漠的农民生活状态 | 第71-73页 |
3.4.3 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 | 第73-74页 |
3.5 马场村公共空间演进要素分析 | 第74-83页 |
3.5.1 公共空间变迁的外部环境因素 | 第75-79页 |
3.5.2 公共空间变迁的内生环境因素 | 第79-81页 |
3.5.3 公共空间变迁的内外因素分析 | 第81-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4 基于生活世界理论框架下的现象解释 | 第86-102页 |
4.1 混沌的生活世界与封闭的小农社会 | 第87-92页 |
4.1.1 社会发展进程崭露头角 | 第87-88页 |
4.1.2 自给自足的乡土文化 | 第88-90页 |
4.1.3 公共空间私人化&宗族的公共空间 | 第90-92页 |
4.2 分离的系统与生活世界与拉扯的农民生活 | 第92-96页 |
4.2.1 社会合理化发展困境及探索 | 第92-93页 |
4.2.2 崩塌的乡村社会秩序 | 第93-95页 |
4.2.3 公共空间的功能突变 | 第95-96页 |
4.3“生活世界殖民化”危机与“农”之“不农” | 第96-100页 |
4.3.1 社会合理化发展极端化 | 第96-97页 |
4.3.2 外向的乡村生活 | 第97-99页 |
4.3.3“式微”和“抬头”的公共空间 | 第99-100页 |
4.4 理论参照下的乡村公共空间发展方向建议 | 第100-102页 |
5 结论 | 第102-106页 |
5.1 马场村公共空间演进规律 | 第102-104页 |
5.1.1 认识世界的知识积累带来乡村公共空间需求的变化 | 第102页 |
5.1.2 政治经济环境的“揣摩”带来农民价值观和公共行为的变化 | 第102-103页 |
5.1.3 乡村社会文化的导向带来乡村公共空间管理方式的变化 | 第103-104页 |
5.2 特征与启示 | 第104-105页 |
5.3 主要研究价值 | 第105页 |
5.4 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图表目录 | 第108-110页 |
图录 | 第108-109页 |
表录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附录一:宣德皇帝的《御赐碑记》 | 第118-120页 |
附录二:《西天佛子源流録後序》 | 第120-122页 |
附录三:后氏家族 | 第122-124页 |
附录四:班丹扎释的生平 | 第124-126页 |
附录五:岷县乡土志(节选) | 第126-128页 |
附录六:岷县县志(节选) | 第128-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0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130页 |
参加学术会议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