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专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8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关于人文教育 | 第9-11页 |
| ·关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 ·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18页 |
| ·人文及人文教育 | 第13-14页 |
| ·人文 | 第13页 |
| ·人文教育 | 第13-14页 |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 ·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 第14-15页 |
| ·2STS 教育理论 | 第15页 |
| ·运动训练专业人文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 第15-18页 |
| ·运动训练专业人文教育的特点 | 第15-16页 |
| ·运动训练专业人文教育的意义 | 第16-18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40页 |
|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人文教育的调查 | 第20-21页 |
| ·运动训练专业教学人文性的内涵 | 第21-22页 |
| ·运动训练专业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 第22-24页 |
| ·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 第24-25页 |
| ·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方法的人文性 | 第25页 |
| ·运动训练专业教学环境的人文性 | 第25-27页 |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误区及成因 | 第27-33页 |
| ·道德规范的塌陷 | 第27页 |
| ·教育观念的模糊认识 | 第27-28页 |
| ·对人文教育的模糊认识 | 第27-28页 |
| ·在科学教育的理念上还存在许多误区 | 第28页 |
| ·传统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 第28-29页 |
| ·专业对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影响 | 第29-31页 |
| ·专业的特殊性 | 第29-30页 |
| ·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30页 |
| ·办学条件的限制 | 第30-31页 |
|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与渗透 | 第31页 |
| ·校园文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教师素质状况 | 第32-33页 |
| ·学生自身不够努力 | 第33页 |
| ·运动训练专业教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 | 第33-40页 |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原则 | 第33-35页 |
| ·“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 | 第33-34页 |
| ·显性与隐性并重的原则 | 第34页 |
| ·双向融合与渗透的原则 | 第34-35页 |
| ·运动训练专业教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 | 第35-40页 |
|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育积极完整的科学文化 | 第35页 |
| ·提升教育的人文性 | 第35-36页 |
| ·在制度层面上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 | 第36-37页 |
| ·建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 第37页 |
| ·走向通识教育 | 第37-40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0页 |
| ·建议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附录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