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地区高边坡抗震性能振动台模拟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模拟振动台试验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岩质边坡失稳破坏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反应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滇西南地区典型高边坡调查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滇西南地区工程地质环境 | 第19-22页 |
2.3 依托工程高边坡分布特征 | 第22-26页 |
2.3.1 岩性组合 | 第22-23页 |
2.3.2 岩体结构特征 | 第23-24页 |
2.3.3 坡面状态 | 第24-25页 |
2.3.4 坡体高度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研究 | 第27-51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振动台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27-28页 |
3.2.1 试验目的 | 第27-28页 |
3.2.2 试验内容 | 第28页 |
3.3 试验设备及主要参数 | 第28-31页 |
3.3.1 地震模拟振动台 | 第28-29页 |
3.3.2 采集系统 | 第29-31页 |
3.4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推导 | 第31-40页 |
3.4.1 相似理论 | 第31-32页 |
3.4.2 量纲分析法求相似常数 | 第32-33页 |
3.4.3 相似常数推导及确定 | 第33-38页 |
3.4.4 模型相似材料的选取 | 第38-40页 |
3.5 振动台模型设计方案 | 第40-46页 |
3.5.1 模型箱设计 | 第40页 |
3.5.2 振动台模型设计及制作 | 第40-42页 |
3.5.3 测点布设 | 第42-44页 |
3.5.4 试验流程 | 第44-46页 |
3.6 地震波选取及试验加载方案 | 第46-48页 |
3.6.1 地震波选取 | 第46-47页 |
3.6.2 试验加载方案 | 第47-48页 |
3.7 现场试验数据采集及记录 | 第48-50页 |
3.7.1 数据采集 | 第49页 |
3.7.2 试验现象记录 | 第49-5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地震荷载作用下高边坡破坏特征及机理研究 | 第51-70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高边坡变形破坏试验现象及特征 | 第52-63页 |
4.3 高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 第63-69页 |
4.3.1 高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6页 |
4.3.2 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地震荷载作用下高边坡动力响应分析 | 第70-101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模型箱自振频率分析 | 第70-71页 |
5.3 模型箱边界效应分析 | 第71-73页 |
5.3.1 摩擦边界效应分析 | 第71-72页 |
5.3.2 柔性边界效应分析 | 第72-73页 |
5.4 边坡模型模态参数分析 | 第73-75页 |
5.5 地震下高边坡动力响应特征分析 | 第75-86页 |
5.5.1 加速度动力响应 | 第75-79页 |
5.5.2 速度和位移动力响应 | 第79-86页 |
5.6 高边坡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99页 |
5.6.1 坡面形态对高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 | 第87-91页 |
5.6.2 地貌及高程对高边坡动力响应影响规律 | 第91-95页 |
5.6.3 地震波类型对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 第95页 |
5.6.4 振动强度对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 第95-98页 |
5.6.5 地震频率对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 第98-9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 第101-10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进一步建议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