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新能源消纳概述 | 第17-24页 |
2.1 新能源有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能源及其分类 | 第17页 |
2.1.2 新能源 | 第17-18页 |
2.1.3 新能源发电 | 第18页 |
2.1.4 新能源消纳 | 第18-20页 |
2.1.5 新能源消纳环境因素 | 第20页 |
2.2 国内新能源消纳政策环境 | 第20-23页 |
2.2.1 国家新能源消纳相关政策 | 第20-22页 |
2.2.2 甘肃省新能源消纳相关政策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酒泉市新能源消纳现状 | 第24-36页 |
3.1 国内新能源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3.1.1 我国新能源发展及消纳现状 | 第24-26页 |
3.1.2 甘肃省新能源发展及消纳现状 | 第26-27页 |
3.2 酒泉市新能源消纳基础条件 | 第27-30页 |
3.2.1 酒泉市概况 | 第27页 |
3.2.2 区域自然资源条件 | 第27-28页 |
3.2.3 酒泉市耗能工业发展情况 | 第28-29页 |
3.2.4 酒泉市电网发展现状及规划 | 第29-30页 |
3.3 酒泉市新能源发展及消纳现状 | 第30-31页 |
3.3.1 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 第30页 |
3.3.2 新能源消纳情况 | 第30-31页 |
3.4 酒泉市新能源消纳的目标及措施 | 第31-33页 |
3.4.1 酒泉市新能源就地消纳目标 | 第31-32页 |
3.4.2 酒泉市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的措施 | 第32-33页 |
3.5 酒泉市政府在新能源就地消纳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3.5.1 制定发展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 第33-34页 |
3.5.2 争取扶持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 第34页 |
3.5.3 出台政策办法,促进电力消纳 | 第34-35页 |
3.5.4 加强设施建设,破除困难障碍 | 第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酒泉市新能源消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6-44页 |
4.1 新能源消纳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4.1.1 产业发展过快,造成消纳压力 | 第36-37页 |
4.1.2 电力外送能力弱,调峰能力不足 | 第37页 |
4.1.3 工业发展缓慢,影响就地消纳 | 第37-38页 |
4.1.4 产能总体过剩,限制跨省消纳 | 第38-40页 |
4.2 新能源消纳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40-43页 |
4.2.1 工业基础差 | 第40页 |
4.2.2 电网电源发展不协调 | 第40-41页 |
4.2.3 外送难度大 | 第41-42页 |
4.2.4 用电成本高 | 第42页 |
4.2.5 系统和用户企业接纳困难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促进酒泉市新能源消纳的对策 | 第44-50页 |
5.1 加强新能源消纳的规划、统筹 | 第44-45页 |
5.1.1 科学制订规划 | 第44页 |
5.1.2 加强上下衔接 | 第44-45页 |
5.2 就近消纳与跨区外送相结合 | 第45-47页 |
5.2.1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 第45页 |
5.2.2 大力引进高载能产业 | 第45-46页 |
5.2.3 推进电能替代 | 第46-47页 |
5.2.4 提高外送能力 | 第47页 |
5.3 建立完善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 | 第47-49页 |
5.3.1 开展售配电改革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 | 第47-48页 |
5.3.2 探索建立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 | 第48页 |
5.3.3 建立降低电力用户电价水平的体制和机制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