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实验药理学论文

基于载药明胶微球的温敏水凝胶促进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的研究

缩略语表第10-11页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部分 前言第16-36页
    1.正常皮肤结构第16-17页
    2.皮肤创伤第17-21页
        2.1 难愈合性皮肤创伤第18-19页
        2.2 难愈合性损伤局部分子生物学表现第19-20页
        2.3 皮肤难愈合性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3.皮肤创伤的治疗第21-25页
        3.1 创伤敷料研究进展第21-22页
        3.2 创伤愈合相关天然活性药物第22-25页
    4.药物缓释体系研究进展第25-33页
        4.1 药物分子纳米化研究现状第25-27页
        4.2 可控药物释放第27-31页
        4.3 温敏水凝胶第31-33页
    5.课题设计第33-36页
第二部分 姜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第36-58页
    引言第36页
    第一章 姜黄素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第36-42页
        1.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1.1 所用试剂第36-37页
            1.2 实验仪器第37页
            1.3 实验方法第37-38页
                1.3.1 姜黄素浓度标准曲线绘制第37页
                1.3.2 姜黄素纳米颗粒制备第37页
                1.3.3 姜黄素纳米分子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第37-38页
                1.3.4 荧光光谱扫描第38页
                1.3.5 姜黄素水溶液和姜黄素纳米颗粒水溶液大体形态第38页
                1.3.6 姜黄素水溶液和姜黄素纳米颗粒水溶液紫外线下荧光形态第38页
        2.结果第38-41页
            2.1 姜黄素标准曲线第38-39页
            2.2 姜黄素纳米颗粒微观形态第39页
            2.3 姜黄素纳米颗粒溶液形态改变第39-40页
            2.4 姜黄素纳米颗粒荧光性质改变第40-41页
        3.讨论第41页
        4.小结第41-42页
    第二章 姜黄素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性质第42-58页
        1.材料与方法第42-47页
            1.1 所用试剂第42-43页
            1.2 实验仪器第43页
            1.3 实验方法第43-47页
                1.3.1 细胞复苏第43页
                1.3.2 细胞传代第43-44页
                1.3.3 细胞冻存第44页
                1.3.4 姜黄素和姜黄素纳米颗粒对BJ和HaCa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44-45页
                1.3.5 BJ和HaCaT细胞姜黄素内吞实验第45页
                1.3.6 过氧化氢对BJ和细胞的毒性第45-46页
                1.3.7 姜黄素抵抗过氧化氢对BJ和HaCaT细胞的氧化毒性作用第46页
                1.3.8 细胞内cellROX和mBCL测定第46页
                1.3.9 还原型GSH标准曲线绘制第46-47页
                1.3.10 还原型GSH测试第47页
        2.结果第47-54页
            2.1 姜黄素纳米分子对BJ和HaCa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47-49页
            2.2 BJ和HaCaT细胞对姜黄素的内吞作用第49-50页
            2.3 姜黄素分子对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氧化损伤的拮抗作用第50-52页
            2.4 姜黄素对过氧化氢处理的细胞内ROS和GSH含量的影响第52-53页
            2.5 经姜黄素处理后的细胞细胞内GSH浓度第53-54页
        3.讨论第54-56页
        4.小结第56-58页
第三部分 载药明胶微球的制备与表征第58-80页
    引言第58页
    第一章 明胶微球的理化性质第58-66页
        1.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1.1 所用试剂第58-59页
            1.2 实验仪器第59页
            1.3 实验方法第59-61页
                1.3.1 空白明胶微球的获得第59页
                1.3.2 明胶微球粒径分析第59页
                1.3.3 搭载姜黄素纳米颗粒的明胶微球的制备第59-60页
                1.3.4 搭载姜黄素纳米颗粒的明胶微球粒径分析第60页
                1.3.5 CNPs@GMs姜黄素载药量和包封率分析第60页
                1.3.6 CNPs@GMs对MMP9的响应性测试第60-61页
                1.3.7 CNPs@GMs中姜黄素随时间释放量第61页
        2.结果第61-65页
            2.1 明胶微球形态和粒径第61-62页
            2.2 CNPs@GMs形态和粒径第62-63页
            2.3 CNPs@GMs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第63页
            2.4 CNPs@GMs对MMP9的响应性第63-64页
            2.5 CNPs@GMs在MMP9作用下随时间药物释放率第64-65页
        3.讨论第65-66页
        4.小结第66页
    第二章 姜黄素明胶微球的生物学性质第66-80页
        1.材料与方法第66-71页
            1.1 所用试剂第66-67页
            1.2 实验仪器第67-68页
            1.3 实验方法第68-71页
                1.3.1 CNPs@GMs和CNPs@GMs+MMP9对BJ和HaCa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68页
                1.3.2 CNPs@GMs和CNPs@GMs+MMP9抵抗过氧化氢对BJ和HaCaT细胞的氧化毒性作用第68-69页
                1.3.3 AnexinⅤ/PI法检测CNPs@GMs对BJ和HaCaT对细胞凋亡的效应第69页
                1.3.4 细胞内cellROX和mBCL测定第69-70页
                1.3.5 还原型GSH含量测试第70页
                1.3.6 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检测CNPs@GMs对BJ和HaCaT细胞迁移影响第70页
                1.3.7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CNPs@GMs对BJ的促迁移作用第70-71页
        2.结果第71-76页
            2.1 姜黄素明胶微球对BJ和HaCa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71-72页
            2.2 CNPs@GMs抗细胞氧化损伤作用第72页
            2.3 姜黄素明胶微球促进BJ和HaCaT细胞凋亡第72-74页
            2.4 CNPs@GMs对过氧化氢处理的细胞内ROS和GSH含量的影响第74页
            2.5 CNPs@GMs对氧化细胞损伤的BJ和HaCaT细胞中的GSH水平的影响第74-75页
            2.6 CNPs@GMs促进BJ和HaCaT细胞迁移第75-76页
        3.讨论第76-77页
        4.小结第77-80页
第四部分 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生物学性质第80-86页
    引言第80页
    1.材料与方法第80-82页
        1.1 所用试剂第80-81页
        1.2 实验仪器第81页
        1.3 实验方法第81-82页
            1.3.1 不同浓度普朗尼克F127相变温度测定第81页
            1.3.2 不同浓度普朗尼克F127和F68复合物相变温度测试第81页
            1.3.3 普朗尼克F127-F68复合姜黄素明胶微球相变温度测试第81-82页
            1.3.4 普朗尼克F127和F68细胞毒性测试第82页
    2.结果第82-85页
        2.1 温敏水凝胶相变温度第82-84页
        2.2 温敏水凝胶对BJ和HaCaT细胞的细胞毒性第84-85页
    3.讨论第85页
    4.小结第85-86页
第五部分 CNPs@GMs温敏水凝胶促进糖尿病小鼠创伤愈合第86-98页
    引言第86页
    1.材料与方法第86-90页
        1.1 所用试剂第86-87页
        1.2 实验仪器第87页
        1.3 实验方法第87-90页
            1.3.1 糖尿病小鼠模型构建第87-88页
            1.3.2 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创伤模型及创伤愈合第88页
            1.3.3 皮肤创伤组织切片第88页
            1.3.4 HE染色第88页
            1.3.5 Masson三色法染色第88-89页
            1.3.6 CD31,Ki67和MMP9免疫组化染色第89-90页
    2.结果第90-95页
        2.1 糖尿小鼠模型体重和血糖第90页
        2.2 糖尿病全层皮肤创伤模型伤口愈合面积第90-92页
        2.3 HE染色创口组织微观形态表现第92-93页
        2.4 创口胶原蛋白表达第93-94页
        2.5 创口CD31,ki67和MMP9分布第94-95页
    3.讨论第95-96页
    4.小结第96-98页
第六部分 结论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24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24-126页
主要简历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芳基苄基(亚)砜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与抗辐射活性评价研究
下一篇:面向重大疾病辅助诊疗的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方法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