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9-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3 研究流程 | 第9-10页 |
1.3.4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0-11页 |
1.3.5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2.1 相关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 第12-14页 |
2.1.1 公务员的界定 | 第12页 |
2.1.2 绩效管理的界定 | 第12-13页 |
2.1.3 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界定 | 第13页 |
2.1.4 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的界定 | 第13-14页 |
2.2 公务员考核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4页 |
2.2.2 绩效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0页 |
2.3.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2.3.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0页 |
3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发展概况及国外经验的介绍 | 第20-28页 |
3.1 国内公务员考核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3.1.1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历史发展沿革 | 第20-21页 |
3.1.2 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的相关规定 | 第21-22页 |
3.2 国外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介绍 | 第22-28页 |
3.2.1 国外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的概况 | 第22-27页 |
3.2.2 国外公务员绩效考核经验借鉴 | 第27-28页 |
4 基于绩效考核视角的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47页 |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8-32页 |
4.1.1 文献资料的分析 | 第28-29页 |
4.1.2 开放式问卷的编制 | 第29页 |
4.1.3 开放式问卷的发放 | 第29-30页 |
4.1.4 开放式问卷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4.2 正式问卷的试测和分析 | 第32-34页 |
4.2.1 试测问卷的编制和发放 | 第32页 |
4.2.2 试测问卷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4.3 正式问卷的发放 | 第34页 |
4.3.1 正式问卷发放 | 第34页 |
4.3.2 问卷的回收 | 第34页 |
4.4 基于德尔菲专家调查法的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47页 |
4.4.1 理论基础 | 第34页 |
4.4.2 基于德尔菲专家调查法的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47页 |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第47-64页 |
5.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及简介 | 第47-50页 |
5.1.1 方法的选择 | 第47页 |
5.1.2 层次分析法 | 第47-50页 |
5.2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各级指标权重 | 第50-53页 |
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50-51页 |
5.2.2 确立判断量化的标度 | 第51页 |
5.2.3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1-53页 |
5.3 计算指标权重 | 第53-57页 |
5.3.1 构造判断矩阵A | 第54页 |
5.3.2 归一化处理 | 第54-56页 |
5.3.3 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 | 第56-57页 |
5.3.4 一致性检验 | 第57页 |
5.4 确定权重 | 第57-60页 |
5.4.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7-58页 |
5.4.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0页 |
5.5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60-62页 |
5.5.1 层次总排序 | 第60-61页 |
5.5.2 一致性检验 | 第61-62页 |
5.6 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第62-63页 |
5.7 小结 | 第63-64页 |
6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页 |
6.2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8页 |
A. 开放式问卷 | 第69-70页 |
B. 公务员考核指标专家咨询表 | 第70-75页 |
C. 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分配专家咨询表 | 第75-78页 |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8页 |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