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4-40页 |
1 依恋研究的源起 | 第15-17页 |
2 童年期依恋 | 第17-21页 |
2.1 童年期依恋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2 内部工作模型 | 第19-21页 |
3 成人依恋 | 第21-27页 |
3.1 成人依恋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3.2 成人依恋的类型和维度 | 第22-25页 |
3.3 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25-27页 |
4 抑郁 | 第27-30页 |
4.1 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流行病学现状 | 第27页 |
4.2 抑郁的理论研究 | 第27-28页 |
4.3 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因素 | 第28-30页 |
5 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 | 第30-36页 |
5.1 成人依恋与心理病理的关系 | 第30-32页 |
5.2 成人依恋与大学生抑郁 | 第32-36页 |
6 已有研究的局限 | 第36-37页 |
7 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37-38页 |
7.1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8 研究意义 | 第38-40页 |
8.1 理论意义 | 第38页 |
8.2 现实意义 | 第38-40页 |
第二部分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征分析 | 第40-50页 |
1 引言 | 第40页 |
2 目的 | 第40页 |
3 方法 | 第40-4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40-41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41页 |
4 结果 | 第41-46页 |
4.1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总体状况 | 第41-42页 |
4.2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42-46页 |
5 讨论 | 第46-48页 |
5.1 成人依恋的总体水平 | 第46页 |
5.2 成人依恋回避维度的性别差异 | 第46-47页 |
5.3 成人依恋焦虑的家庭所在地差异 | 第47页 |
5.4 成人依恋回避维度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 第47-48页 |
5.5 成人依恋类型的父母婚姻状况差异 | 第48页 |
6 结论 | 第48-50页 |
第三部分 大学生抑郁的特征分析 | 第50-60页 |
1 引言 | 第50页 |
2 目的 | 第50页 |
3 方法 | 第50-5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50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50-51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51页 |
4 结果 | 第51-56页 |
4.1 大学生抑郁的总体状况 | 第51-52页 |
4.2 大学生抑郁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52-56页 |
5 讨论 | 第56-59页 |
5.1 大学生抑郁的总体状况 | 第56-57页 |
5.2 大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 | 第57页 |
5.3 大学生抑郁的年级差异 | 第57-58页 |
5.4 大学生抑郁的父母婚姻状况差异 | 第58-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第四部分 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的检验 | 第60-82页 |
1 引言 | 第60-61页 |
2 目的 | 第61页 |
3 方法 | 第61-63页 |
3.1 对象 | 第61页 |
3.2 材料 | 第61-63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63页 |
4 结果 | 第63-75页 |
4.1 成人依恋对内部工作模型的影响 | 第63-66页 |
4.2 成人依恋影响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的路径模型 | 第66-75页 |
5 讨论 | 第75-80页 |
5.1 成人依恋与自尊、信任他人的相关关系 | 第75-76页 |
5.2 自尊与信任他人的相关 | 第76-77页 |
5.3 成人依恋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模型 | 第77-78页 |
5.4 成人依恋影响情绪稳定性的中介模型 | 第78-79页 |
5.5 成人依恋影响宜人性的中介模型 | 第79-80页 |
6 结论 | 第80-82页 |
第五部分 成人依恋两维度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 | 第82-93页 |
1 引言 | 第82页 |
2 目的 | 第82页 |
3 方法 | 第82-83页 |
3.1 对象 | 第82页 |
3.2 材料 | 第82-83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83页 |
4 结果 | 第83-89页 |
4.1 回归分析 | 第83-85页 |
4.3 成人依恋影响抑郁的路径模型 | 第85-89页 |
5 讨论 | 第89-92页 |
5.1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相关 | 第89页 |
5.2 自尊、信任他人对抑郁的影响 | 第89-90页 |
5.3 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对抑郁的影响 | 第90-91页 |
5.4 成人依恋、自尊、信任他人、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影响抑郁的路径模型 | 第91-92页 |
6 结论 | 第92-93页 |
第六部分 心理干预: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机制模型应用 | 第93-115页 |
1 引言 | 第93页 |
2 目的 | 第93页 |
3 方法 | 第93-94页 |
3.1 个案来源 | 第94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94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94页 |
4 一例抑郁女生的个案访谈 | 第94-109页 |
4.1 被访谈者的基本情况 | 第94-95页 |
4.2 访谈方案 | 第95页 |
4.3 具体访谈过程 | 第95-109页 |
5 结果 | 第109-112页 |
5.1 干预前后依恋、自尊、信任、人际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抑郁量表得分差异 | 第109-111页 |
5.2 部分受访者对访谈的反应与评价 | 第111-112页 |
6 讨论 | 第112-114页 |
6.1 个人访谈效果的讨论 | 第112页 |
6.2 叙事疗法对大学生抑郁干预效果的讨论 | 第112-113页 |
6.3 思考与启发 | 第113-114页 |
7 结论 | 第114-115页 |
第七部分 总讨论与结论 | 第115-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附录 | 第129-13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