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第16-41页 |
1 血与血脉 | 第16页 |
2 血瘀 | 第16-17页 |
2.1 血行迟缓涩滞 | 第17页 |
2.2 死血壅塞血脉 | 第17页 |
2.3 血脉闭阻不通 | 第17页 |
2.4 血液离经停积 | 第17页 |
3 血瘀学说的源流 | 第17-24页 |
3.1 《黄帝内经》 | 第17-19页 |
3.2 《神农本草经》 | 第19页 |
3.3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 第19-20页 |
3.4 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 第20页 |
3.5 孙思邈与《备急千金要方》 | 第20页 |
3.6 李杲与《脾胃论》 | 第20-21页 |
3.7 朱震亨与《丹溪心法》 | 第21-22页 |
3.8 张介宾与《景岳全书》 | 第22页 |
3.9 傅山与《傅青主女科》 | 第22页 |
3.10 叶桂与《临证指南医案》 | 第22页 |
3.11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 第22-23页 |
3.12 唐宗海与《血证论》 | 第23-24页 |
4 血瘀证的近代研究 | 第24-25页 |
5 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 | 第25页 |
6 血瘀证的病因 | 第25-28页 |
6.1 外伤血瘀 | 第25-26页 |
6.2 寒凝血瘀 | 第26页 |
6.3 热灼血瘀 | 第26页 |
6.4 气滞血瘀 | 第26-27页 |
6.5 气虚血瘀 | 第27页 |
6.6 血虚血瘀 | 第27页 |
6.7 阳虚血瘀 | 第27页 |
6.8 阴虚血瘀 | 第27页 |
6.9 痰阻血瘀 | 第27页 |
6.10 污秽致瘀 | 第27-28页 |
7 血瘀的病机 | 第28-29页 |
7.1 虚可致瘀,瘀久必虚 | 第28页 |
7.2 气滞血瘀,血瘀碍气 | 第28页 |
7.3 痰阻血瘀,瘀生痰水 | 第28页 |
7.4 瘀血壅积,易化热毒 | 第28页 |
7.5 病久血瘀,瘀久成积 | 第28-29页 |
7.6 血证多瘀,脉瘀血溢 | 第29页 |
8 血瘀证的病机辨识 | 第29-31页 |
8.1 求病因 | 第29-30页 |
8.2 定病位 | 第30页 |
8.3 辨病性 | 第30-31页 |
8.4 察病势 | 第31页 |
9 血瘀证的症状和体征 | 第31-35页 |
9.1 固定性疼痛 | 第31页 |
9.2 肢体麻木 | 第31-32页 |
9.3 发狂、如狂 | 第32页 |
9.4 半身不遂 | 第32页 |
9.5 出血 | 第32页 |
9.6 大便色黑 | 第32-33页 |
9.7 瘢积 | 第33页 |
9.8 少腹急结 | 第33页 |
9.9 面色黧黑 | 第33页 |
9.10 口唇、牙龈、眼周紫黑 | 第33页 |
9.11 爪甲青紫 | 第33页 |
9.12 肌肤甲错 | 第33页 |
9.13 血丝赤缕 | 第33-34页 |
9.14 腹露青筋 | 第34页 |
9.15 紫斑 | 第34页 |
9.16 痛经、经闭 | 第34页 |
9.17 舌质红绛、紫暗、舌体瘀点、瘀斑 | 第34页 |
9.18 舌下络脉曲张 | 第34页 |
9.19 脉涩、脉结代 | 第34-35页 |
9.20 其他 | 第35页 |
10 血瘀证的中医诊断 | 第35-36页 |
10.1 望诊 | 第35页 |
10.2 闻诊 | 第35-36页 |
10.3 问诊 | 第36页 |
10.4 切诊 | 第36页 |
11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 第36-38页 |
12 血瘀证的治则 | 第38页 |
12.1 先究病因 | 第38页 |
12.2 谨守病机 | 第38页 |
12.3 治病求本 | 第38页 |
12.4 整体治疗 | 第38页 |
13 血瘀证的治法 | 第38-39页 |
14 血瘀证与相关疾病 | 第39-41页 |
14.1 易引起的中医病证 | 第39页 |
14.2 易引起的西医疾病 | 第39-41页 |
第二部分 血瘀证与针灸疗法 | 第41-51页 |
15 血瘀证的针灸治疗 | 第41-44页 |
15.1 针灸对机体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41页 |
15.2 针灸对心血管疾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41页 |
15.3 针灸对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15.4 针灸对运动系统疾病的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15.5 针灸对机体微循环的影响 | 第43页 |
15.6 针灸对机体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 第43-44页 |
15.7 针灸对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 第44页 |
16 血瘀证与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 | 第44-51页 |
16.1 单纯针刺 | 第44-45页 |
16.2 单纯灸法 | 第45页 |
16.3 针灸并用 | 第45-46页 |
16.4 针刺配合中药内服 | 第46-47页 |
16.5 针刺配合药物注射 | 第47页 |
16.6 针刺配合西药静点 | 第47页 |
16.7 针刺配合穴位埋缐 | 第47-48页 |
16.8 针刺配合梅花针加拔罐 | 第48页 |
16.9 针刺配合推拿 | 第48页 |
16.10 灸法配合刺络放血 | 第48-49页 |
16.11 灸法配合皮肤针扣刺 | 第49页 |
16.12 灸法配合微波 | 第49页 |
16.13 穴位贴敷 | 第49页 |
16.14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 | 第49-50页 |
16.15 穴位注射 | 第50页 |
16.16 穴位注射配合中药内服 | 第50-51页 |
第三部分 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循证医学分析 | 第51-78页 |
17 血瘀证与针灸疗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第51-59页 |
17.1 资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17.2 结果 | 第52-58页 |
17.3 讨论 | 第58-59页 |
18 血瘀证与针灸疗法的临床研究级别分析 | 第59-63页 |
18.1 资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18.2 结果 | 第60-62页 |
18.3 讨论 | 第62-63页 |
19 血瘀型中风的针灸疗法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 第63-71页 |
19.1 资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19.2 结果 | 第64-70页 |
19.3 讨论 | 第70-71页 |
20 血瘀证与针灸疗法的穴位分析 | 第71-74页 |
20.1 资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20.2 结果 | 第72-74页 |
20.3 讨论 | 第74页 |
21 膈俞穴活血化瘀作用研究 | 第74-78页 |
21.1 资料 | 第74-77页 |
21.2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经典著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详细摘要 | 第8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