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33页 |
1.1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11-24页 |
1.1.1 历代中医对失眠的记载 | 第11页 |
1.1.2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3页 |
1.1.3 治疗方法 | 第13-24页 |
1.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定义 | 第24-32页 |
1.2.1 现代医学对失眠病因的认识 | 第24-25页 |
1.2.2 现代医学对失眠发生机制研究 | 第25-27页 |
1.2.3 失眠的诊断标准 | 第27-30页 |
1.2.4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治疗 | 第30-32页 |
1.3 失眠的动物实验研究 | 第32-33页 |
1.3.1 失眠的动物实验模型的复制 | 第32-33页 |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 第33-47页 |
2.1 临床资料 | 第33-34页 |
2.1.1 一般资料 | 第33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34页 |
2.1.5 剔除及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 第34页 |
2.1.6 全面中止试验的标准 | 第34页 |
2.2 分组方法 | 第34页 |
2.3 治疗方案 | 第34-36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36页 |
2.4.1 中医证候学指标观察 | 第36页 |
2.4.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观察 | 第36页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6页 |
2.5.1 失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36页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7 研究结果 | 第36-40页 |
2.7.1 一般资料 | 第36-37页 |
2.7.2 中医证候学指标观察 | 第37-38页 |
2.7.3 临床疗效结果的分析 | 第38-39页 |
2.7.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第39-40页 |
2.8 讨论 | 第40-47页 |
2.8.1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 | 第40-41页 |
2.8.2 失眠患者临床指标的选择 | 第41页 |
2.8.3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探讨 | 第41-44页 |
2.8.4 本课题选穴分析 | 第44-46页 |
2.8.5 针灸疗法与其它疗法的比较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47-59页 |
3.1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47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7页 |
3.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47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47-49页 |
3.2.1 分组 | 第47页 |
3.2.2 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 | 第47-48页 |
3.2.3 干预措施 | 第48-49页 |
3.3 检测指标 | 第49-52页 |
3.3.1 5-HT(5-羟色胺)在鼠脑海马组织内含量之检测 | 第49-50页 |
3.3.2 NE(甲肾上腺素)在鼠脑海马组织内含量之检测 | 第50-51页 |
3.3.3 GABA(γ-氨基丁酸)在鼠脑海马组织内含量之检测 | 第51-52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2-57页 |
3.4.1 动物实验模型之建构与结果 | 第52页 |
3.4.2 5-HT、NE、GABA在各组别鼠脑海马组织内含量之测定与比对 | 第52-57页 |
3.5 讨论 | 第57-59页 |
3.5.1 实验方法评价 | 第57-58页 |
3.5.2 实验指标的作用及意义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