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1-2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页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鄂尔多斯万户生活的自然环境 | 第23-55页 |
第一节 地质地貌 | 第24-28页 |
第二节 气候变化 | 第28-35页 |
一、现代气候特征 | 第29-31页 |
二、1450—1650年间气候概况 | 第31-35页 |
第三节 水文特征 | 第35-46页 |
一、河流 | 第35-41页 |
二、湖泊 | 第41-46页 |
第四节 植被状况 | 第46-50页 |
第五节 附论:贺兰山西麓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 | 第50-55页 |
第二章 鄂尔多斯万户的社会政治结构 | 第55-105页 |
第一节 爱马克、鄂托克与兀鲁思 | 第56-65页 |
一、明代蒙古社会政治结构 | 第57-61页 |
二、鄂尔多斯万户所属鄂托克 | 第61-65页 |
第二节 济农的家族世系 | 第65-93页 |
一、蒙文文献所见济农家族世系 | 第68-74页 |
二、汉文文献所见济农家族世系 | 第74-85页 |
三、济农家族世系 | 第85-93页 |
第三节 万历时期鄂尔多斯万户诸部驻牧地 | 第93-105页 |
一、延绥镇边外驻牧之部落 | 第95-100页 |
二、宁夏镇边外驻牧之部落 | 第100-105页 |
第三章 鄂尔多斯万户的游牧生活 | 第105-141页 |
第一节 游牧生产 | 第106-117页 |
一、畜产种类及畜群构成 | 第107-112页 |
二、营地划分与游牧方法 | 第112-115页 |
三、辅助性生业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劳动分工与生产协作 | 第117-127页 |
一、家庭结构与劳动分工 | 第118-124页 |
二、牧团与联合生产 | 第124-127页 |
第三节 日常生活 | 第127-141页 |
一、衣食住行 | 第128-135页 |
二、人生礼俗 | 第135-141页 |
第四章 鄂尔多斯万户与明朝关系 | 第141-167页 |
第一节 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关系诸种理论之检讨 | 第141-150页 |
一、物质依赖:游牧社会不自足论 | 第142-145页 |
二、政治共生:游牧社会权力集中论 | 第145-150页 |
第二节 掠边与互市:鄂尔多斯万户与明朝关系模式 | 第150-167页 |
一、嘉万时期鄂尔多斯万户的掠边与互市 | 第151-158页 |
二、修边、捣巢与互市:明朝对于鄂尔多斯万户之政策 | 第158-167页 |
结论 | 第167-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