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的含义 | 第19-27页 |
2.1 国防科技工业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2.1.1 国防科技工业含义 | 第19-20页 |
2.1.2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含义界定 | 第21-22页 |
2.3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的建设主体与基本内容 | 第22-23页 |
2.3.1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主体 | 第22-23页 |
2.3.2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基本内容 | 第23页 |
2.4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的形成 | 第23-26页 |
2.4.1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形成影响要素 | 第23-24页 |
2.4.2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形成过程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体系理论框架 | 第27-36页 |
3.1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基础 | 第27-29页 |
3.1.1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目标 | 第27-28页 |
3.1.2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原则 | 第28页 |
3.1.3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制度 | 第28-29页 |
3.2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主体与对象 | 第29-31页 |
3.2.1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主体 | 第29-30页 |
3.2.2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对象 | 第30-31页 |
3.3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内容 | 第31-33页 |
3.3.1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标准 | 第31-32页 |
3.3.2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3页 |
3.3.3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 第33页 |
3.4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流程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6页 |
4.1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功能 | 第36页 |
4.2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第36-37页 |
4.3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层级 | 第37-38页 |
4.4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企业层面为例 | 第38-45页 |
4.4.1 企业层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4.4.2 企业层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义解释 | 第40-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 第46-51页 |
5.1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方法选择流程 | 第46-47页 |
5.2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赋权方法 | 第47-48页 |
5.3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评价方法 | 第48-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国防A企业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第51-65页 |
6.1 国防A企业情况简介 | 第51页 |
6.2 能力评价流程 | 第51-54页 |
6.2.1 能力评价目标以及评价主客体确定 | 第51页 |
6.2.2 能力评价标准制定 | 第51-52页 |
6.2.3 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制定 | 第52-53页 |
6.2.4 评价方法选择 | 第53-54页 |
6.3 能力评价内容 | 第54-63页 |
6.3.1 确定评价指标集 | 第54页 |
6.3.2 收据采集 | 第54-55页 |
6.3.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55-59页 |
6.3.4 进行灰色综合评价 | 第59-63页 |
6.4 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