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胎儿心电提取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胎儿心电提取研究的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内容及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胎儿心电的研究背景 | 第17-27页 |
2.1 心电信号基础知识 | 第17-21页 |
2.1.1 心电信号的产生过程 | 第17-18页 |
2.1.2 心电信号的模型和混合的胎儿母亲心电 | 第18-20页 |
2.1.3 心电信号的特性分析 | 第20-21页 |
2.2 心电信号数据来源 | 第21-24页 |
2.2.1 MATLAB下模拟心电信号 | 第21-23页 |
2.2.2 MIT心电数据库 | 第23-24页 |
2.2.3 临床采集的心电信号 | 第24页 |
2.3 胎儿心电处理方法 | 第24-26页 |
2.3.1 匹配滤波法 | 第24-25页 |
2.3.2 小波变换法 | 第25页 |
2.3.3 盲分离方法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心电信号的预处理 | 第27-41页 |
3.1 胎儿心电信号中的噪声 | 第27-28页 |
3.2 滤波器 | 第28-33页 |
3.2.1 梳状滤波器 | 第28-32页 |
3.2.2 低通滤波 | 第32-33页 |
3.3 小波变换 | 第33-40页 |
3.3.1 连续小波变换 | 第33-35页 |
3.3.2 离散小波变换 | 第35页 |
3.3.3 常用小波函数 | 第35-36页 |
3.3.4 小波多分辨率分析 | 第36页 |
3.3.5 小波去噪 | 第36-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胎儿心电提取方法 | 第41-54页 |
4.1 支持向量机的原理 | 第41-46页 |
4.1.1 间隔与支持向量 | 第41-43页 |
4.1.2 核函数 | 第43-45页 |
4.1.3 支持向量机的回归预测 | 第45-46页 |
4.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46-48页 |
4.3 经验模态分解 | 第48-51页 |
4.3.1 本征模态函数 | 第49页 |
4.3.2 经验模态分解与重构 | 第49-51页 |
4.4 基于EMD分解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胎儿心电提取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54-69页 |
5.1 心电去噪 | 第54-61页 |
5.1.1 对模拟心电去噪 | 第54-56页 |
5.1.2 对MIT数据库中孕妇心电去噪 | 第56-59页 |
5.1.3 对临床心电数据去噪 | 第59-61页 |
5.2 对心电进行EMD分解 | 第61-63页 |
5.2.1 对模拟心电EMD分解 | 第61页 |
5.2.2 对MIT数据库心电进行EMD分解 | 第61-62页 |
5.2.3 对临床心电进行EMD分解 | 第62-63页 |
5.3 提取胎儿心电 | 第63-65页 |
5.3.1 对模拟孕妇心电提取模拟胎儿心电 | 第63-64页 |
5.3.2 对MIT数据库提取胎儿心电 | 第64页 |
5.3.3 对临床孕妇心电提取胎儿心电 | 第64-65页 |
5.4 胎儿心电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4.1 可视化结果对比 | 第66-67页 |
5.4.2 对比实验性能指标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