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关于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关于气排球健身价值方面的研究 | 第10页 |
1.2.3 关于福建省气排球发展现状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4 关于影响气排球运动发展因素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5 关于气排球在高校发展现状研究 | 第12页 |
1.2.6 关于气排球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可行性的研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2.2.2 测试法 | 第14页 |
2.2.3 专家访谈法 | 第14-15页 |
2.2.4 调查法 | 第15-16页 |
2.2.4.1 实地调查法 | 第15页 |
2.2.4.2 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16页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18-34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3.1.1 气排球课程 | 第18页 |
3.1.2 实效性 | 第18-19页 |
3.2 气排球课程在福建省高校开设的必要性研究 | 第19-21页 |
3.2.1 气排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健身价值 | 第19-20页 |
3.2.1.1 气排球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新陈代谢水平及心血管机能水平 | 第19页 |
3.2.1.2 气排球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第19页 |
3.2.1.3 气排球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第19页 |
3.2.1.4 气排球运动可以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 第19-20页 |
3.2.2 气排球运动有利于丰富高校课程资源 | 第20页 |
3.2.3 气排球课程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实现 | 第20页 |
3.2.4 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程有利于气排球运动的推广与发展 | 第20-21页 |
3.2.5 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程有利于推动高校文化建设 | 第21页 |
3.3 福建师范大学开设气排球课程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 第21-29页 |
3.3.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 第22页 |
3.3.2 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第22-26页 |
3.3.2.1 身体形态方面 | 第23-24页 |
3.3.2.2 身体素质方面 | 第24-26页 |
(一) 速度及爆发力方面 | 第24页 |
(二) 柔韧及力量方面 | 第24-25页 |
(三) 耐力方面 | 第25-26页 |
3.3.2.3 身体机能方面 | 第26页 |
3.3.3 气排球课程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 第26-27页 |
3.3.4 气排球课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第27-29页 |
3.3.4.1 气排球课程能使高校大学生在运动中保持心情的愉快 | 第27-28页 |
3.3.4.2 气排球课程能促进大学生对不良心理活动的消除 | 第28-29页 |
3.4 提高气排球课程实效性的对策与分析 | 第29-34页 |
3.4.1 加大气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 第29页 |
3.4.2 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 第29-30页 |
3.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30页 |
3.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30-31页 |
3.4.5 加大气排球运动的科研力度 | 第31页 |
3.4.6 完善气排球课程的考评体系 | 第31-3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4-36页 |
4.1 结论 | 第34页 |
4.2 建议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