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理论分析方法 | 第16页 |
1.3.2 实证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8-20页 |
2.1.1 绝对优势理论 | 第18-19页 |
2.1.2 相对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2.1.3 要素禀赋论 | 第20页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0-22页 |
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中德贸易发展与现状 | 第24-56页 |
3.1 建国后中德贸易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3.2 中德贸易现状分析 | 第27-56页 |
3.2.1 中德贸易总量的变化趋势 | 第27-28页 |
3.2.2 中德贸易结构的变化 | 第28-53页 |
3.2.3 中德贸易依赖程度 | 第53-56页 |
第4章 中国与德国的贸易竞争性分析 | 第56-65页 |
4.1 出口相似度指数的测算 | 第56-61页 |
4.1.1 中国与德国在欧盟15国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 | 第57-58页 |
4.1.2 中国与德国在世界市场上区分不同种类商品的竞争性 | 第58-61页 |
4.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 | 第61-65页 |
4.2.1 中国和德国的总体比较优势 | 第62-65页 |
4.2.1.1 中国的总体比较优势 | 第62-64页 |
4.2.1.2 德国的总体比较优势 | 第64-65页 |
第5章 中国与德国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 第65-70页 |
5.1 贸易互补性 | 第65-66页 |
5.2 产业内贸易 | 第66-70页 |
第6章 关于促进中德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0-73页 |
6.1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德贸易关系 | 第70-71页 |
6.2 以合作的眼光看待中德贸易关系 | 第71-72页 |
6.3 发展中德两国间多元化的贸易交流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