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死区效应与补偿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逆变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 第12-15页 |
1.2.1 逆变器的类型 | 第12-14页 |
1.2.2 逆变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3 逆变器死区补偿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死区补偿方法 | 第15-16页 |
1.3.2 过零检测技术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 | 第19-36页 |
2.1 PWM 控制技术 | 第19-24页 |
2.1.1 单极性调制方式 | 第20-22页 |
2.1.2 双极性调制方式 | 第22-24页 |
2.2 死区效应分析 | 第24-28页 |
2.2.1 死区效应分析 | 第24-27页 |
2.2.2 零电流钳位现象 | 第27-28页 |
2.3 死区电压的傅里叶分析 | 第28-31页 |
2.4 调制方式对死区效应的影响 | 第31-35页 |
2.4.1 调制方式对死区效应的影响 | 第31页 |
2.4.2 仿真分析 | 第31-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传统死区补偿方法的研究 | 第36-53页 |
3.1 脉冲宽度直接调整法 | 第36-39页 |
3.1.1 脉冲宽度调整法机理 | 第36-38页 |
3.1.2 脉冲宽度调整模块 | 第38-39页 |
3.2 平均电压前馈补偿法 | 第39-40页 |
3.2.1 平均电压补偿法机理 | 第39-40页 |
3.2.2 补偿电压幅值计算模块 | 第40页 |
3.3 无效开关死区消除方法 | 第40-44页 |
3.3.1 无效开关死区消除法机理 | 第40-42页 |
3.3.2 过零区域判定 | 第42-43页 |
3.3.3 i的计算 | 第43-44页 |
3.4 过零检测 | 第44-46页 |
3.4.1 硬件检测法 | 第44-45页 |
3.4.2 软件检测法 | 第45-46页 |
3.5 基于 PSIM 的死区补偿方法仿真研究 | 第46-52页 |
3.5.1 带死区补偿的单相逆变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第46-48页 |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3.5.3 补偿方法比较与分析 | 第50-52页 |
3.6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改进型无效开关死区消除电路 | 第53-66页 |
4.1 改进型无效开关死区消除电路机理 | 第53-59页 |
4.1.1 反并联二极管检测电路 | 第54-55页 |
4.1.2 反向延时电路 | 第55-56页 |
4.1.3 控制逻辑电路 | 第56-59页 |
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4.2.1 改进型无效开关消除死区电路仿真模型 | 第59-60页 |
4.2.2 驱动信号仿真波形 | 第60-61页 |
4.2.3 反并联二极管导通检测信号仿真波形 | 第61-62页 |
4.2.4 输出电流波形比较 | 第62-65页 |
4.3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基于单相逆变器的死区补偿方法实验验证 | 第66-81页 |
5.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66-72页 |
5.1.1 硬件总体结构 | 第66-67页 |
5.1.2 dsPIC30F4011 单片机 | 第67-68页 |
5.1.3 驱动电路 | 第68-69页 |
5.1.4 辅助电源电路 | 第69-71页 |
5.1.5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 第71-72页 |
5.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72-74页 |
5.2.1 主程序设计 | 第73页 |
5.2.2 PWM 中断子程序设计 | 第73-74页 |
5.2.3 AD 服务子程序设计 | 第74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5.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图 1 | 第88-89页 |
附图 2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