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2.1 关于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关于上市公司转向真实盈余管理的原因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关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 第17-19页 |
1.2.4 关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4页 |
2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理论概述 | 第24-31页 |
2.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类型 | 第24-25页 |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24页 |
2.1.2 盈余管理的类型 | 第24-25页 |
2.2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特点 | 第25-27页 |
2.2.1 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25-26页 |
2.2.2 真实盈余管理的特点 | 第26-27页 |
2.3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第27-29页 |
2.3.1 生产销售操控 | 第27-28页 |
2.3.2 酌量性费用操控 | 第28页 |
2.3.3 非经常性损益操控 | 第28页 |
2.3.4 关联交易操控 | 第28-29页 |
2.4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2.4.1 契约理论 | 第29页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0页 |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0-31页 |
3 凤形股份IPO前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案例介绍 | 第31-38页 |
3.1 凤形股份公司基本情况 | 第31-34页 |
3.1.1 凤形股份公司简介 | 第31-32页 |
3.1.2 凤形股份公司所处行业简介 | 第32-33页 |
3.1.3 凤形股份公司IPO过程 | 第33-34页 |
3.2 凤形股份IPO前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目的 | 第34-35页 |
3.2.1 使公司满足IPO审核条件 | 第34页 |
3.2.2 提高公司股票发行价格 | 第34-35页 |
3.3 凤形股份采用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的原因 | 第35-38页 |
3.3.1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缩小了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 | 第35-36页 |
3.3.2 日趋严格的监管增加了公司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风险 | 第36-37页 |
3.3.3 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盈余管理更加灵活 | 第37页 |
3.3.4 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盈余管理更加隐蔽 | 第37-38页 |
4 凤形股份IPO前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及经济后果分析 | 第38-54页 |
4.1 凤形股份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38-44页 |
4.1.1 通过大幅赊销增加收入 | 第38-39页 |
4.1.2 压低酌量性费用提升利润 | 第39-41页 |
4.1.3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 | 第41-43页 |
4.1.4 通过关联交易获取利润 | 第43-44页 |
4.2 凤形股份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测算 | 第44-48页 |
4.2.1 测算的方法 | 第44-45页 |
4.2.2 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 | 第45-46页 |
4.2.3 异常生产成本 | 第46-47页 |
4.2.4 异常可操控性费用 | 第47-48页 |
4.3 凤形股份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分析 | 第48-54页 |
4.3.1 通过盈余管理公司达到了IPO审核条件 | 第48页 |
4.3.2 公司上市之后经营业绩“变脸” | 第48-50页 |
4.3.3 公司上市之后持续盈利能力恶化 | 第50-52页 |
4.3.4 公司上市之后股东财富受损 | 第52-54页 |
5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4-59页 |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 第54-56页 |
5.1.1 凤形股份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成功上市 | 第54页 |
5.1.2 凤形股份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 第54-55页 |
5.1.3 凤形股份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比采取应计盈余管理方式更加灵活和隐蔽 | 第55页 |
5.1.4 凤形股份过度的盈余管理给公司的业绩下滑埋下了伏笔 | 第55-56页 |
5.1.5 凤形股份过度的盈余管理使公司股东财富受到损害 | 第56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5.2.1 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来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现象 | 第56-57页 |
5.2.2 进一步健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压缩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 第57页 |
5.2.3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等监管机制来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 第57页 |
5.2.4 进一步完善IPO发行机制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